“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2023年,淮阳区纪委监委坚守为民初心,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正风肃纪反腐的发力点,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精准有效的监督执纪执法回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
监督下沉靶向治理“微腐败”
“如今,村民有问题向谁反映,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人,还可以扫码反映诉求,再也不用担心有事找不到人了……”淮阳区王店街道祝寨村一名村民指着村室墙上的“五亮工程”+“一村一码”说。
为紧盯“小微权力”运行,该区纪委监委创新推出村务监督“一村一码”云上投诉平台,实施“五亮工程”(亮照片、亮姓名、亮身份、亮电话、亮职责),方便群众及时联系包联干部、随时反映实际诉求,把监督和服务的触角融入基层。
“五亮工程”实施集成式网格联动工作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包联2-3个行政村(居)标准,建立纪检监察干部包联村制度,“五亮工程”与“逢六”村务日相结合,包联干部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村务日入村,全员下访“听民声”,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请进来”为“走出去”,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切实打通纪检监察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扫描本村专属二维码,可随时查看村级党务、村级政务、村级财务、惠民资金等各类事项,动动手指就能知晓村里的大事小事,对村务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葛店乡王关村在外务工村民说。
从线下到指尖“一村一码”的推出,切实做到“三务”真正公开,解开群众监督的心结,有效管住了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压缩村级“微腐败”滋生空间,使村级事务更加阳光化、民主化,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截至目前,“五亮工程”+“一村一码”共收集线索372条,为群众解决民生实事218件。
数字赋能构建科技“监督眼”
“现在,收到关于公职人员违规享受民生领域资金等行为的举报后,通过这个民生资金数据平台,输入身份信息就能核实,比以前几个单位来回跑方便多了。”提起民生资金监督平台,淮阳区纪委监委一名案件查办人员说道。
让数据“说话”,变被动监督为“主动出击”。淮阳区纪委监委民生资金数据平台以监督对象信息、民生资金发放信息等数据为基础,将农村低保、“三资”管理等167项惠民政策执行情况,低保金、养老金、种粮补贴等91类民生资金发放信息纳入监督信息库,同时,整合导入了全区财政供养人员、村干部车辆购置、房产登记、惠民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将大数据技术与纪检监察业务需求相结合, 打造监督智慧眼,打破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提高线索发现能力,以数据“智慧监督”效能,扎紧民生资金“钱袋子”。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监控资金11亿余元,监督党员、公职人员3.1万余人,发现可疑数据2000余条,同时,对可疑数据进行了深挖细查,已移交的线索立案27起、收缴违纪资金120万余元。
紧盯关键助力乡村“振兴梦”
“乡村振兴工作点多面广,我们从摸清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底数入手,全面梳理排查存在问题,为精准监督、靶向施治夯实基础。”该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
乡村振兴专项整治以聚焦群众关心关切问题作为重要切入点,全面摸底与重点跟进双向并行,瞄准民生痛点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政策补贴等35个关键“小切口”开展集中整治,坚决查处惠民资金、集体“三资”、乡村振兴项目等方面腐败案件,推进“打伞破网”常态化机制化。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前哨”作用,与教育、医疗、农业、财政、发改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运用资源力量,有效解决“入学难”“看病难”“办证难”等一批民生实事。
查办案件是最有力的监督,淮阳区纪委监委集中力量查办了一批乡村振兴领域、民生领域具有震慑力的案件。查处乡村振兴问题130起,党纪政务处分64人;查处民生领域问题49起,党纪政务处分39人,解决民生问题687件。通过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查办案件、通报曝光、警示教育、完善机制等各项工作,让监督形成常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从‘小切口’审题、破题、解题,将问题找准、查透、改实,不断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祉。”淮阳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说。(霍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