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三资”管理混乱等村级监督难题,近年来,周口市纪委监委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重点聚焦监管不力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以权谋私占用集体资源等问题,以有力监督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有效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底数不清、数字不明是“三资”管理中的顽瘴痼疾。该市纪委监委选取“三资”数额超过1000万元、工程项目多、债务规模大的村(社区)作为重点,实行提级监督管理,督促农业农村部门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清查核实各类集体资产,会同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村“三资”清产核资底册逐项比对核查、审计核算,全面澄清集体“三资”底数,及时公示公开,让群众看得见、看明白。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提级监督管理重点村(社区)69个,已核查摸清集体“三资”2.26亿元。
加强调查研究,才能找准病灶、精准发力。该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以“四不两直”方式入乡到村,通过明察暗访、听取工作汇报、实地查阅账簿、财务凭证和相关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乡镇“三资”管理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跟踪问效。驻市财政局纪检监察组聚焦“三资”管理中存在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资金管理和资产处置不规范、集体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对商水县5个乡镇8个行政村开展监督检查,共发现4大类31项问题。
项城市纪委监委汇聚监督合力,采取片区协作、提级监督、交叉监督等方式,紧盯村级班子履职情况、“三资”使用情况及“三重一大”执行情况,针对发现的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失管、脱管、漏管、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建立正负清单,倒逼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加强“三资”监管。
为有效解决“三资”管理中的体外循环、坐收坐支等问题,扶沟县纪委监委将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清理作为村集体“三资”整治的切入点,聚焦村级组织存在的超长期、超低价、未经“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等各类承包合同问题,对全县16个乡镇(街道)进行强监督、严问责。截至目前,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36个,追缴违规承包合同款39万余元。
太康县纪委监委注重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用好“三资”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活教材”,督促相关单位开展警示教育,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以案为鉴,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同时,加强类案分析,对反复出现、普遍发生的“三资”领域突出问题,督促责任单位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提对策,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监督与办案有效贯通,及时总结治理整改情况,督促健全村集体资产监管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监管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更规范有序。”该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