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爱国恤民的敬业者
嘉祐六年(1061年),时任江南东路转运史的张顒及判官谢景温积极上奏,主张重修秦家圩以绝江南水患。
朝廷便委派时任宁国县令的沈披前往芜湖勘查调研,沈披便想起其胞弟沈括在沭阳县任主薄期间,曾成功治理过沐水,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和才干,便请奏朝廷要求调沈括来宁国协助其修圩治水。经朝廷准奏后,沈括便辞去了东海县代县令一职来到宁国,兄弟俩经过认真的实地考查,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地主张重修秦家圩,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水修圩方案。于是,朝廷便命沈披以宁国县令之职统宣城、南陵、当涂、芜湖等八县民工实施修复秦家圩工程,沈括则主持并负责具体的修圩工程。由于沈括精通水利,又有治理沐水的成功经验,在施工中,计划周详、指挥有方,工程进行得既轰轰烈烈,又十分顺利。经八县万余民工近一年的奋战,筑成了一道底宽二十米、高四米、长达42公里的雄伟壮观的新圩堤,堤内垦辟良田1270顷,沿堤还种植了万千株杨柳,春来万亩良田秧苗葱绿,秋至无边稻海风涌金浪。
宋仁宗闻之大喜,行旨将新修建的圩堤赐名“万春圩”,并将修圩有功的沈括升任陈州宛丘县令。万春圩的修建,是北宋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工程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沈括平生治水事业的最大杰作。万春圩的建成,不仅减轻了芜湖地区老百姓的水患之苦,还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粮食收入。著名诗人杨万里曾赞颂过这一民心工程,诗曰: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用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事后,沈括及时总结了修建万春圩的经验,写下了《圩田五说》和《万春圩图书》等科学著作。
保国卫家的谋略者
1080年,宋神宗力排众议,不但重新起用沈括,还把他派上了前线。这一次,沈括的对手是西夏。宋神宗上台以来,按照王安石的建议,对辽以和为主,对西夏以攻为主。沈括在陕西前线与副帅种谔一起,整顿防务,训练士卒,研究进攻策略,措置粮草保障,常常忙到深夜。在此期间,宋神宗乘西夏内乱之机,组织30万大军,发动了进攻西夏的“五路会战”。作为整个会战中的一员,沈括亲自指挥了几场战役,战无不胜。
1081年,西夏数万军队进攻顺宁寨(今陕西志丹县北),沈括一面安排大将景思谊率领3000兵马主动进攻,又命令李达率领千人,携带足供10万军士所需粮草出击,谎称延州主帅沈括前往顺宁督战,离散敌人军心,结果西夏军队不知虚实,不战先乱,被迅速击败,宋军以少胜多。不久,他又利用宋朝西征军东归的声势,用计智取好几处西夏军事要地。
1082年,沈括率军攻占了西夏金汤等要塞后,便向朝廷请示在横山建城,确保新占领区的安全。但朝廷派来商议建城一事的大臣徐禧,却要求把营建在离西夏更近、离宋朝后方更远的永乐城。种谔坚决不同意,沈括迫于朝廷方面的压力,同意建永乐城。然而,修建永乐城,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加上增援、补给线长,永乐城无形中成为了前线的“孤城”。所以,完工后,西夏便以30万军队进攻永乐城。徐禧贪功,安排沈括留守米脂,自己率军督战,结果永乐城被攻破,宋军3万多人全军覆没。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登基,大赦天下,沈括得以内迁至秀州(今浙江嘉兴),不过行动仍然遭到限制。1088年,沈括因向哲宗进献《天下州县图》获得关注,解除了对他人身自由的限制。于是,一家搬至润州,定居于“梦溪园”。他一边享受着悠闲自在的农居生活,一边埋头写作《梦溪笔谈》,于1095年在这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