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1641—1711),字慎夫,江西新干人。清康熙十八年进士第,先后任马平知县、永清知县、宛平知府、顺天府尹等职。为官期间,诚恳谨慎,耿直廉洁,刚正不阿,政声斐然。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王言任马平知县。到任之后,王言便不辞劳苦,深入一线,体察民情,看到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王言非常痛心,积极推行“减耗、省差、恤夫役、免行户,邑民德之,修学课”的治县良策,改善民生,受到百姓的拥护与赞许。但王言对上从不谄媚奉承,“裁汰迎上官供億著为令”,更不用说贿赂。有一天,他的上级官员前来马平巡视,王言招待的有礼有节,但是这位官员最后却甚为不满,拂袖而去。王言正纳闷之时,身边的小吏对他说:“按惯例,凡上级官员来巡视,我们都奉送财物,您怎能让他空手而归呢?”王言一听,生气地说道:“眼下百姓连饭也吃不上,当父母官的怎能不顾百姓死活,去榨取民脂民膏,肥官私囊!我身为县令,为官一方,就要爱民如子。此乃我生平天性!”小吏听闻心中暗暗敬佩。
王言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康熙四十年(1702年),王言调任永清知县,并奉旨为永定河任总监。监修永定河在别人看来绝对是个肥差,但是王言却处处想的是自己的责任,工程的质量。一天,他到工地巡视,无意中发现一处有偷工减料现象,便叫来工头询问情况。方知原来是有个号称皇亲国戚的姚公子为了筹建私宅,仗势强运工地上大量的石头、木料,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眼看事情败露,姚公子又是托人说情又是奉送礼金,王言严辞拒绝,并当机立断,将姚公子绳之以法,就地惩处,百姓拍手称快。
王言一生清白,不畏权势,刚正不阿,自然得罪了不少奸臣。他们无中生有,诬告王言“家田万顷,奴仆成群”。皇帝听信谗言,将王言革职查办,并指派朝官到王言老家察访。朝官亲眼见到王言家是“四壁萧然,田庐荡废”。朝官回京将见闻一一呈奏,康熙听后连称:“清官,天下难得的清官!”恰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当时在场,康熙便询问朱轼的意见,朱轼奏说:“我与王言同官京师,知其生平甚悉。”并说,“他天性纯谨,不立崖岸,其学力经术,以诚实为本,无一虚饰。”此时,另一位朝官京兆尹施世纶也奏请留任王言。于是,康熙召见王言说:“卿家如此贫寒,天下少有;朕甚怜惜。你要多少金银财宝,尽管开口!”王言伏地回道:“万岁,微臣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能给我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矣。”康熙于是令御史拿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赐予王言,并要将王言官复原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王言“蹇驴就道,行李如下第时”,携带康熙亲笔所敕“天下清官第一”的匾额,辞朝别京,荣归故里。(太康县纪委监委 连韶光 岳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