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向十分重视家族风习的形成和传承。家风就是家族的传统风尚或者作风,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形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风的内容很丰富,其中重要的内容应该是孝。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儒家文化里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人生八德,而孝被放在了首位。孔子也是把孝视为忠和其它道德的基础,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许世友将军就是一位大孝子,他的一生中诸多行动无不与孝相联系。当年,他八岁入少林习武,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替父母分忧,小小年纪远走他乡是为了孝。8年后,他听说母亲病重,心急如焚,冒着生命危险打出少林也是为了孝。就连他提出回家土葬的要求,也还是为了一个孝字。他向毛泽东阐述要求土葬的理由就是“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回老家土葬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守坟”。后来他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反复阐述“当兵三年无孝子”,他当了一辈子兵,没能好好侍奉母亲,死后要回老家土葬为母守坟,还是一个孝字萦绕在他的心中。
最为大家所传颂的,是他“三跪慈母”的故事。一跪慈母,那是1932年的10月,红四方面军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剿,即将实现战略转移的前夜,他冒险赶回家中,拜别母亲。他跪在母亲的面前说:“儿此去不知何年能归,希望母亲保重身体”。并将照顾母亲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朱锡明。这一别,就是十七年。十七年之后的1949年11月,解放战争仍在进行之中,新生的政权,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已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刚刚有了一个稳定的住处,就立即派人回到家乡寻找母亲,并将母亲接到了济南。当晚,他在客厅里端端正正地放下一把椅子,向母亲跪拜说:“母亲,您受苦了!”这是二拜慈母。他还让母亲从此要留在身边安享晚年。可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许母一不愿意耽误儿子工作,二不愿意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两个月后,坚决要求回到家乡。这一别,又是十一年。1958年,许世友借到大别山检查战备的机会向军委请假,回家探母。那是一个黄昏,当许世友走向自己老家的时候,看到门上别着一个柴棍,知道母亲又外出劳动了,他就沿着村旁的小路去寻找母亲。夕阳中,他远远看着母亲背着一捆柴禾蹒跚地从山道中走来,他慌忙迎上几步,扑通一下跪在母亲面前,哽咽地喊道:“母亲,不孝的儿子回来看您了”。这时的许世友,已是一员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部队司令员,在党和军队中已是一位高级领导人了,但他在母亲面前,始终以一个儿子的面目出现。这是他第三次跪慈母。他的这一跪,感动了许多的乡亲。后来,人们把他寻母的小路取名“孝母路”。有人写诗赞叹:“中华文明古,百善孝为先,徘徊孝母路,几人能坦然”。
许世友孝母的情怀感染了许多人,教育了许多人。不仅如此,他还把这种孝道的精神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孙子,成为许门家风。1965年春,许世友的母亲已是95岁高龄,许世友因为身负的责任重大,无法回家照顾母亲,他就把已是北海舰队舰艇长的儿子许光叫到跟前,让儿子回家照顾奶奶。面对自己大好的前程,许光还是理解了父亲尽孝的心愿,答应了父亲的要求,毅然回到了新县,扛起了替父行孝的责任。半年后,许母辞世。许光本来有机会重返部队,但他此时更加理解父亲不仅是让他回来孝敬奶奶,他还看到了父亲的许多战友的父母也需要照顾,又毅然留了下来,继续照顾这些老人,实践了中华民族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精神。从此,许光就一直生活、工作在新县,直至2013年去世,他把父亲的“孝”字发扬光大。如今,许光也被列入了全国道德模范的候选人。
许世友将门家风的另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方面就是“廉”。“廉”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腐败猖獗的时代,显得格外具有教育意义。许世友的一生是廉洁的一生,许世友一家是廉洁的一家。在他生前有着许多廉洁奉公的故事。许世友将军有着饮酒的爱好,有“酒神将军”之称,但他一生饮酒总是做到公、私分开的。在他的家规里,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据一名秘书回忆,有一回,公宴剩余了半瓶酒,被警卫员拿回了将军家中,许司令发现了,不仅严令警卫员退回了那半瓶酒,还硬是逼着警卫员写出书面检讨才罢休。从此,再也没人敢把公家的任何东西拿到许世友家里来。许世友一生官高权重,但他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的私人财产,仅有一个樟木箱子,是他从南京调往广州时装衣服用的,后来又带回了南京。他没有任何的存款,只有一千多元的现金。他的妻子为了纪念他,也为了感念他清廉的完美人生,从其中拿出了十张十元的人民币埋在了他的墓中,以取“十全十美”之意。许世友喜欢打猎,他所用的猎枪子弹,也都是自己拿工资去买的。
还有一个“南宁追花”的故事。那是1979年的春节,中越自卫反击战正在忙碌地筹备着,许将军无暇回广州与家人团聚,夫人田普就带着儿女们来战场探班。在司令部所在的宾馆中,喜爱花木的田普看到宾馆的花长得非常鲜艳美丽,忍不住赞美了几句。临走的时候,宾馆的经理看到田普这样喜欢花,就从花圃中搬了几盆送给田普。将军知道了,硬是让警卫员把花追回来,还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怎么能占公家便宜,拿宾馆的花呢?”警卫员追到了机场,但飞机已经起飞。后来,许世友硬是按照市场价格付清了宾馆的花款才算了事。晚年,许世友定居南京,他因为身体不适,又闲来无事,就常常喜欢让司机开着配给他的军用吉普外出兜风,上山打猎或者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后来,他听说南京部队的军用汽油紧张,部队首长的车用油都是定额的,他就让司机把车停在了车库里,除非必要的公务活动,再也不动车了。南京部队司令员聂凤智听说这件事情后,亲自找上门来说:“首长来南京休养,是我们的光荣,再怎么样也不在乎首长用车的那一点油,您停车省油,我们心里难受。”许世友表面答应了以后车该开就开,而实际上还是坚持他原先规定的省油原则。
许世友的廉洁还表现在对子女和身边人的严格要求上。他的两个孙子在他生前的部队当兵,他从未向任何人打招呼予以照顾。两个孙子后来都以普通兵的身份转业回到新县,至今仍是普通干部。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知道,自己要想得到进步,只有靠努力工作,要想让许将军打招呼,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只会挨剋。
许世友是这样廉洁奉公,他也把这种作风和要求传给了他的儿女们。许光作为许世友的长子,回到家乡工作,一直以廉洁自律自守。在他生前,他对儿女严格要求,从不以公谋私。女儿许道江在部队考上大学,每年回家探亲时都是春运的繁忙时节,乘车十分困难,她多么想父亲能派辆专车接下自己啊,但她从来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许光说“公车姓公,私事我无权调用”。2013年元月,许光去世了,工作了一辈子的他,家里的摆设让许多人看了在觉得寒酸的同时也肃然起敬。他的家仍安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单位房改分配的六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仍看着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坐着不知哪个年代添置的一坐下去就再也不能弹起来的旧沙发,几间房里几个发黄的灯泡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清廉的人生。在他病重的时候,被送到武汉的部队医院检查,医院知道他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就给了他特别的安排,让他住进高干病房。但他一直坚决不住,说“我不够格”,直到调整到普通病房他才住了进去。后来检查是癌症,他就坚决要求出院回家休养,理由是不愿浪费国家的钱。
这就是许世友的家风。孝道感天地,廉洁树楷模。(高新区纪工委 王文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