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徐徐启动,革命圣地延安渐行渐远。我频频回头,望果粟飘香的大街小巷、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望大桥飞架的南北通途、望绵延不绝的山川河谷……一幕幕场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历史盘旋在脑海,回望是留恋,回望是不舍,饮水思源,此情依依……
一望小马扎,团团坐,再现当年好学风
近期,我有幸赴延安参加一期培训。除在延安市委党校礼堂聆听专题课《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外,其它课程均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每到一教学点,学员们人手一个小马扎、一个小耳麦,或在革命旧址、或在纪念馆、或在窑洞前,哪儿有空地就在哪里“随地就坐”,仿佛回到八十年前与革命前辈齐排并坐共同听课……
党校老师对革命历史、经典传奇、人物风貌声情并茂的现场演讲,感人肺腑、令人动容。领略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再拜访那些耳熟能详的革命旧址:枣园、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中共七大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鲁迅艺术学院《保卫黄河》《军民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声以及南泥湾的锄头、白求恩的手术箱、张思德的巨型雕塑、延安保育院的实景演出……每一处被还原的历史场景,每一个展厅陈列的老照片、老物件、老印记,无不把我们带回了那段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潸然泪下的感同身受,一遍遍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历史从这里创造,智慧从这里开启,事业从这里拓展!
二望市中心,繁华处,红色书店葆青春
在延安市中心,高高耸立着“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滚动的电子屏幕上“红色记忆,书香延安”读书活动正在举办中。这座知识的殿堂诞生于1939年的炮火硝烟中,其店名“新华书店”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在那些艰难困苦、清贫匮乏的日子里,这家简陋的书店像一座灯塔,成为干部、学生、战士最喜欢去的地方、最强筋壮骨的精神家园。而今,依旧在原址上重建并被誉为“中国红色书店”的新华书店,设计大气而别致,藏书丰富而厚重。尤其是“毛泽东图书系列专柜”令人肃然起敬,延安当地作者“写延安的书”引人入胜,楼上楼下六七层“顶天立地”的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目令人目不暇接,让连着三个傍晚沉浸在这里的我久久无法移步。当年,无数热血青年他们为什么冲破重重险阻心向延安?在这里很快能找到答案,我甚至联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恰好风华正茂,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虽然时空变了、店面变了、藏书变了,但永远不变的是传承的精神、厚重的历史、求知的渴望和对真理的信仰。
三望立冬日,祥云下,母子情深话祝福
作别层林尽染的金秋,凉意悄然而至。一周学习临近尾声时迎来了立冬节气,这一天,正好是我家儿子二十七周岁生日。此刻,我在延安,他在北京,跨越千里的生日问候被我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拉伸得很长很长……身为年轻党员的孩子,耐心听完我动情的叙述,也不由自主地表达道:“妈妈,赶上国庆70周年的喜庆节点,您能去延安,真是太美好了。我虽然没能身临其境,但听了您的讲述,感觉这个生日也因此被赋予别样的意义而难以忘怀。有机会我一定去延安看一看,如果能陪同您再一起去重访秀美山川,品尝小米、苹果、狗头枣、洋芋擦擦、剁荞面,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启迪共勉,薪火相传,长河奔涌,后者居上。
四望宝塔山,延河水,革命圣地放光芒
延安的一景一物都让我欣赏赞叹、浮想联翩。每到一处,都情不自禁多停一会、多看一会、多想一会。清晨,走一走延河畔彩砖铺就的步行道;夜晚,看一看宝塔山流光溢彩的灯光秀。在毛主席站立过的讲台前,我静静伫立;在习近平总书记住过的窑洞里,我仔细端详……
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在这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全党整风运动,实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党的团结和统一;在这里,党的七大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这里,《论持久战》《实践论》《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不朽篇章相继问世;在这里,中国革命的火种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开启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征程;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鱼水情深,树立了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回望,是为了反思;回望,是为了向前。圣地延安吟传颂,菊香时节获洗礼;抚今追昔话神奇,聆听拜会情真切。徐徐回望热土地,历久弥新重传承;坚守信仰葆本色,升华境界笃实干!
延安,永不说再见!(市直工委 冯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