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俄罗斯文学评论家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岁末年尾,恰逢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大风暴雪冰冻四预警之时,竟意外收到安建功先生的新作《铁荷之光》,一本好书带给我多少惊喜可想而知。
正如书名自带熠熠生辉的光彩,《铁荷之光》犹如一抹和煦的暖阳,瞬间便点燃了我先睹为快的兴致,翻开书页,埋头捧读,沉浸墨香,爱不释手。
打开《铁荷之光》,与其它新书有别的是,首页作者简介并非安建功先生,而是刘德功先生。刘老师现为中国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中国煤矿工笔画院院长、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荷画派创建者,曾荣获“中国百名德艺双馨文艺家”、“中国画坛百杰”等国家重量级大奖5次。他的艺术成就被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和中国新闻社《书画中国》栏目等全国60多家电视台专题报道。2016年文化部命名刘德功铁荷美术馆为“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示范基地”。2019年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授予终身成就奖。2023年历经十五年精心创作完成的长132米、高2.5米的铁荷长卷《铁荷魂》震撼中国画坛。
新书作者安建功也非等闲之辈。他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还是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新文学青年”微信公众平台总编。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创办的文学公众平台—“新文学青年”,被河南报业集团授予“顶端潜力新锐机构奖”。8年多来,该平台先后推出1350期2836篇930多万字的精品文章;推出平顶山市优秀志愿项目—鹰城文学大讲堂。2023年2月,安建功被中国作协授予全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虽然对声名遐迩的刘德功、安建功两位老师仰慕已久,但真正走近他们并相识相知结为文友皆缘于“新文学青年”微信公众平台连续举办的“铁荷杯”全国有奖征文活动。德功老师的铁荷画作,享誉国内外,以他画派命名的“铁荷杯”全国有奖征文,获奖作者的奖品均由他慷慨资助。至今为止“铁荷杯”全国有奖征文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6年,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征文期间累计收到有效投稿11736篇。
因连续六届“铁荷杯”全国有奖征文活动颁奖典礼都荣幸受邀,使我得以走近两位老师。德功老师温润如玉、谦逊平和,像极了越是饱满越低头的谷穗;建功老师真诚豪爽、勤勉笃行,像极了越是疲倦越酿甜的蜜蜂,他们德艺双馨的风范都给人留下如沐春风的感觉。一次又一次“握手言欢、共叙桑麻”,我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他们各自对绘画对文学创作的深厚情结和孜孜以求,更感受到他们对鹰城广大青年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热忱扶持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我甚至把铁荷杯的颁奖典礼视作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缩小版,正襟危坐顶礼膜拜。所以,《铁荷之光》水到渠成的应运而生,不仅是鹰城文化艺术界的一桩喜事,更是向社会各界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呈现的一份新年厚礼。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铁荷之光》是建功老师花费近一年时间对德功老师深度采访后完成的一部力作。全书由《铁荷之光》《荷魂》《诗意铁荷》共三卷36篇(首)文章组成。作为文化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刘德功老师在鹰城家喻户晓,建功对他由衷的敬重与爱戴溢于言表,书中最尊崇的地方自然非德功老师莫属。建功著书立意高远,纵横捭阖,既有对德功老师艺术成就的全景式描绘,将铁荷画派的缘起、求索、成长、成熟等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又有对德功老师精神世界的多维度刻画,事例鲜活、生动感人,字字珠玑地把一个多才多艺、情感丰富、正直善良、富有大爱的德功老师立体地呈现出来、跃然眼前,更有诸多懿言佳句美不胜收,在此摘抄几段以飨读者:
刘德功以“荷”为喻体,传承历代国画先贤绘画之精髓,深挖细琢中国画学术体系,披沙拣金,融会贯通,开创了在牛皮纸上创作国画、意写工笔、反程序色彩渲染法的先河,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三维空间;面壁15载,独创高2.5米、长132米的大工笔模式和全景式单纯荷风铁荷长卷;致力于笔法革新,创造性地将铁荷画卷嵌入民族元素和精神内核,他的铁荷作品以风荷入境,以铁骨传神,刚柔相济,情景交融。绘画风格上,他上追宋代宫庭绘画高古典雅、清新脱俗之意境,力求色彩素颜、单纯质朴的笔墨语言;线条运用上,他承袭唐代敦煌壁画的恢弘气势,让长线条纵横捭阖,以骨化魂;并用一波三折的粗壮线条钝笔蓄势,赋予画面浑厚庄重之感。历经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断锤炼,他的作品呈现出气韵勃发,生气盎然的壮美景象,从而借古开今,自成一派——铁荷画派。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秋荷卷》,每每走近它,那喷薄而倔强的生命力总能震撼心灵。荷花早已凋零落尽,就连擎雨的华盖也枯萎了,但那挺拔的枝干依然傲霜独立,它们忍受着风霜的无情啃噬,在晚秋呼啸的寒风里固守着生命最后的尊严,却终始不肯低下高贵的头,坠落于泥潭。自古残荷多伤感,但在他的笔下,残荷却不怨不悲,找不到一丝的别离与闲愁,生发的却是满目的坚贞不屈与视死如归。那分明是一曲生命的《离歌》,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强敌,仍然不屈不挠、不卑不亢!
光明的获得,往往是仰望的时刻;灵感的产生,偏偏是在低头的瞬间。光亮处,万顷荷塘,如风似雾、云卷云舒,呈现出雄州雾列、桂殿兰宫的景象;荷塘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游弋在田田莲叶里听取蛙声一片,徜徉于映日荷塘中,体味天上人间,顿觉天高地迥,宇宙之无穷。恍惚间,给人一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幻觉,仿佛置身于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的凌霄宝殿。那是一种渔舟唱晚、落霞满天的愉悦感,更是一种万国来贺、梦回大唐自豪感!(冯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