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赫连培育,来自瓦屋镇太平村……”8月9日上午,在暑期“欢乐英语”课堂上,看着培育向小伙伴们作自我介绍时的开朗与自信,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也不禁回想起两年前那个胆怯和自卑的小姑娘。
赫连培育是我自2017年至今一直资助的一名贫困学生。她家所在的太平村距离瓦屋镇大约十五公里,是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
那是2017年初冬的一个周六上午,我第一次和该镇扶贫干部到培育家入户走访,透过大门,我详细打量了一番,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三间低矮的旧瓦房依山而建,刚下过雨的门前泥泞不堪,两个衣着破旧而单薄的孩子正趴在院子里一张只有三条腿的桌子上写作业。
看到有人来访,孩子们礼貌地把我们让进屋。经过短暂的眼部适应,只见光线昏暗的屋子西南角一张柴床上堆满了旧被褥和衣服,除了屋子中间吊着一个蒙尘的灯泡,再没有一件电器……但屋内东墙上贴满的金色奖状,成了这个屋子里面最闪耀的光!
鼻子一阵发酸之后,我开始跟两个孩子说起了话。“俺不想上学了,家里没钱,俺想在家照看着俺妈和俺弟,这样俺爸也能出去挣点钱……”当聊到我最关心的学习问题时,培育这样说道。
原来,培育上七年级,家里有4口人,虽已按扶贫政策享受低保、残疾补贴、教育“两免一补” 、产业奖补等补贴,但因培育母亲智残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只能在家照看妻子和儿女,除了偶尔在附近村庄干点零工,家里再没有其它收入来源。
从那天起,我便开始承担培育每学期800元的生活费,经过我和扶贫干部两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培育慢慢打消了辍学想法。
要想让两个孩子安心上学,单纯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我想从根上解决问题,而发展养殖业是个操作性既强又比较适合培育家致富的途径。随后,在县残联驻该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培育家筹措资金购买了5只小羊并申请了到户增收补贴。羊羔买回来的时候,培育父亲激动地几乎说不出话,我们也似乎看到了这一家人的希望。
转眼已是两年,中间的帮扶也有数不清的故事,变化最大的就是培育和红育姐弟俩的奖状又贴满了一墙,当初的5只羊羔已经繁育成30多只的羊群,年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余元,家里还添置了电视、冰箱,崭新的砖混院墙垒起来了,刚刚铺好的水泥地平整光滑,低矮的房屋得到了修缮,院子东西两侧还盖起了厢房以及整洁的厨房、卫生间,有了自己单独房间的姐弟俩在屋里追逐嬉闹着,眼神眉目满是欢喜……
而两年的相处,培育家俨然成了让我最牵挂的亲戚。
今年暑假刚开始,我就把培育姐弟俩接到家里,带他们和我的孩子一起逛公园,去上英语辅导课,更让我激动地是,培育经过三年的努力,以448.5分的成绩刚刚被人人向往的鲁山一高录取。
“姨,咱家羊又生小羊啦!俺和红育这学期都得奖状啦!”
不知从何时起,两个孩子跟我说话时,开始一口一个“咱家”“咱的”,而我也总是被感动地闪着泪花,因为这是一种融入后的亲情……(鲁山县纪委监委 刘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