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是“治国”的前提,乃至“平天下”的基础。
追溯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大凡书香世家,都重视家风的培养和传承。关于家风家训的典籍在中国浩瀚的书海中比比皆是。《国语》、《论语》、《诫子书》、《颜氏家训》、《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内涵。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但无不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林则徐勤俭持家,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曾国藩认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
有良好家风的家族,他们的子嗣很早就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懂得廉洁,懂得正直。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一生廉洁清正,不居功,不自恃。为了使子女树立清正廉洁的思想观念,陈云一直教育子女要像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生活,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不能沾染不良习气。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亲属子女个个严谨朴素。
明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徐光启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重视教育子女,家风清廉节俭。徐骥是徐光启的独生子,然而,徐光启并不娇纵他。一次,徐骥嘲笑父亲生活太节俭,经常“屑麦为粥”。徐光启听到后非常生气,对其严加训斥。在徐光启的教育下,徐骥渐渐做到了“不苟取予,不赴燕集,不问户外事,自戒佚安,食粗衣浣,夙兴夜寐。妻顾氏殁,鳏居二十余年,无外宠。”徐骥的一生自律自爱,和父亲徐光启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在徐光启生活的社会,政治腐败积重难返,卖官鬻爵,任人唯钱。徐光启在如此昏暗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坚守独立人格,清廉自持,堪称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明末在上海民间流传的口头禅“潘半城、徐一角”,就是当时民众对徐光启政治操守的最佳褒奖。
康德曾说,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们内心深深的震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以心为本,心中清正,人自然清正。“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传家宝”。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安宁、个人的成就,都会受到家风“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文明立家,和谐兴家,以德治家,以廉养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实际行动筑牢家庭廉政防线,使家庭成为温馨牢固的大后方。如果说一个家庭是一滴水,只有每一滴水清澈洁净,方可汇聚成一片静美纯澈的湖泊。如果说一个人如一棵树,唯有每棵树都不被狂风摧折、蛀虫啃噬,方能站成一片顶天立地、阻挡风沙的参天森林。立好“家风”这面镜子,照清自己,辐射他人,才能为社风、民风“正衣冠”,匡正坏风气。正所谓,家风正,则政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啊。(鲁山县编办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