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诗书传家,师心载道
2017-08-21 10:03 来源: 平顶山纪检监察网站

有一位怀揣使命的老者,其谆谆教诲穿透千年的历史云烟,回响于今人耳畔。

其文,被誉“文起八代之衰”,不同于流俗而传颂千古;其人,“信美材”,勤勉率真刚直不屈;其道,“济天下之溺”,若上善之水,遗泽百世而不竭。

他就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他曾因耿直抗疏遭贬潮州,却仍心系家国,“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颗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的灵魂正是得益于韩氏家风的浸润。祖母钱氏“弘圣善之规”,四子皆有成。父亲韩仲卿,勤政奉公,仁厚惠民。离县令任时,当地百姓恳请云游至此的诗仙李白代笔撰“去思颂碑”,以赞美、怀恋,足见其高尚官德与人格魅力。

这样的家风熏沐下,幼年韩愈即坚忍不拔、勤学不辍,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我砥砺,“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以身教子,笃学自立

不仅自己好学乐学,韩愈十分重视言传身教,勉励子孙志存高远,勤勉自立,从他的几首诗中可见一斑。

《示儿》一诗中,开篇即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向年少贪玩的儿子韩符展示自己从一介寒生勤学苦读终成达官名士的奋斗之途。结尾“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即“写这首诗给你们,希望不要在年少初学时迷茫”,要勤学苦读,树立高远的志向。朴实的语言如话家常,难掩一腔恳切厚望。

韩符在城南家中读书时,韩愈作《符读书城南》寄之,认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要成为真正的人,需要有诗书的涵养。饱读诗书受熏染,方能贯通思维、提振精神、明达事理。“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读诗书如果不下苦功夫勤加研读,就像没吃进东西一样,肚子里空空如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做学问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终究是“胸无点墨”“腹内草莽”?

诗中还写道:“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告诫儿子与后代子孙,不少三公宰相出身农家,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无关出身。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勤勉上进,自立自强。

据历史记载,读了这首“诫子书”,韩符深受触动,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学问很快就有了长进。

勉励后生,重塑学风

韩愈《马说》有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忍见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他爱才惜才,提携后进,自当伯乐。他曾为诗鬼李贺避父讳“晋肃”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而打抱不平,曾与骑驴觅诗的青年贾岛驻马论诗留下“推敲”之美谈,还曾竭力举荐怀才不遇的张籍并与之成为挚友。

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师说》,一为鼓励“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的学生李蟠,二为劝诫世人尊师重道。因为当时社会流传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已严重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以之为己任,奔走致力于改变风气、恢复师道。柳宗元曾评价:“师道不存的情况下,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

《师说》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观点,打破了古人拜师学习讲究贵贱、长少的条框,倡导能者为师,教学相长。这种先进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社会注入一股清流,至今还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发意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的《进学解》,文章以学生提疑、老师解惑的形式,勉励子弟后生勤学业、修德行。

51岁的韩愈曾从长安被贬至蛮荒之地潮州,但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怀着“昼无为、夜难寐”的“师者”责任,延师兴学,聘请教师为当地人教习文化,同时赎放奴婢、指导农桑,引领潮州走上启悟开化之路,并着力营造好学崇文的风气。

胸怀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他以诗书修己、诗书传家,以师心授业、师心载道,无愧于“热心肠的教育家”这一称号。(叶县纪委 韩佩)

责任编辑: 杨世崇
清风平顶山微信
清风平顶山微博
版权声明 主办:中共平顶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平顶山市监察委员会
技术支持:山谷网安 访问次数: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9986号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