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功名俭养德
2021-04-25 11:02 来源: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一九四二年我在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机要科任机要通讯员。单位组织部分人员到太行山开荒种菜种粮,上山的人没有房住,只有在大山岩下住,到山上割草铺在地下睡觉。”——这是百岁老人、老八路焦友德回忆自己当年上山开荒种地的一段亲笔记录,如果不是家人收拾物品,还不知道老人的这段历史。
在御博城窗明几净的家中,焦友德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面对前来探访的人员,老人反复说自己当年的岗位“不是任何人都能去的”,而对于自己从事工作的内容,则三缄其口。老人的子女无意中找到焦友德于一九五六年填写的一份《自传》,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一九四零年二月在山西高平县孝义村参军入伍(一一五师六八七团),同年三月转至八路军总司令部,后分配至总部警卫连工作,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在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要科任通讯员,一九四七年六月因工作积极立二等功一次、同年十二月立一等功一次,一九五五年到洛阳市委工作。
女儿焦毅艳介绍说,老人很少谈起自己“光辉的过往”,在看《抗日名将左权》时才絮絮叨叨说起:当年安葬左权将军的那一天,他也在周边站岗,对左权将军牺牲那个地方的那块大石头仍然记忆犹新。至于本人从事的具体工作从来没有向家人透露过,只是生活中时时可见老人的严谨有序,连当作废品卖的报纸都叠放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
父亲就是一本教科书。焦毅艳说,父亲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在部队时总是把自己的炒面分给其他战士,到地方工作后,也总是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他人,临到离休才涨了一级工资。父亲严守纪律、坚持原则,公家给配的公车从未用过,家人子女更不用说了,文革期间被下放后调整工作,由正职转成副职,离休14年后又从饮食公司调整到公司下属的洛阳酒家管理,父亲从来不提条件、不计得失,总是带头服从组织安排。父亲淡泊名利、甘于平淡,因为很少看病开药,免费开药的处方本近10年一个本都没用完,按他的离休待遇每年可以订两份报纸,他自己主动提出只订1份……
在父亲的影响下,焦毅艳姊妹四人都养成了不争不抢的性格,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他们的子女也分别通过自身努力考入国有企业或地方部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如今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温馨和睦,外孙“承包”了老人洗澡的任务,孙女“垄断”了老人刮胡子的“业务”,遇到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一大家子人都围在老人身边,争着陪护照顾,连医生都说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
注:焦友德,山西高平人,1941年9月入党,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1984年5月16日于洛阳市饮食公司党委副书记岗位上离休。享受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西工区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
洛阳市纪委监察委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