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将家国天下的情怀薪火相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鞭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振奋前行。把对家的情感升华成对国家的大爱担当,中国儒学先驱周公将家国情怀融入对后世子孙的训诫的典范——《诫伯禽书》,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成文的家训。
周公,姓姬,名旦,是商末周初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制礼作乐,被尊称为元圣,中国儒家第一人。周武王灭商后,周公被分封在了鲁地,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让儿子伯禽代为就位。《诫伯禽书》就是在伯禽去封地鲁国之前,周公对儿子的教诲。
周公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儿子要尊重人才、礼贤下士。《诫伯禽书》里周公说道:“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建设国家初期,日理万机,即使自己正在吃饭和洗浴的过程中也要多次停下来接见来访客人,处理政务,达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和尊重人才的实际行动才出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局面。
《诫伯禽书》中周公教育儿子伯禽,务必要具备六种“谦德”:德行宽裕态度恭敬、土地广大守之以俭,地位尊贵态度谦卑,兵强人众心存敬畏,聪明睿智若愚钝,博闻强记似肤浅。要养成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 为了时时提醒儿子要谨言慎行,周公在仆人金人后背上留下文字:“古之慎言人也,诫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诫,无行所悔。”派他随从伯禽到鲁国并叮嘱说:如果发现伯禽有所违反,就让他看看这些文字。伯禽谨记父亲教诲,在位46年,使鲁国成为传承礼乐文化最好的“礼仪之邦”。
《诫伯禽书》饱含五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的家国情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亦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传承和发展的精神食粮。(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