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没有太高的文化,却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行为诠释了孝老敬亲、勤劳为本、节俭家荣的真谛,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
常言道:“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孝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滋养着我们每个人。从记事起,父母就教育我要孝敬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时我正在疯玩没顾上跟老人打招呼,还会被父母狠剋,告诉我不孝顺老人的孩子是没有家教的表现,所以直到现在,即便是在街上遇到素不相识的老人,我也会自觉地肃然起来,乖乖地放慢脚步,等老人从身边经过后才放开步子走。父母对老人的关爱与孝敬从不体现在口头上,他们每周总要抽时间去看望双方父母,帮着老人干些体力活,陪着东家西家短地聊天,每天还定时给老人打电话,把当天的趣事乐事讲给他们听。每每看到父母拿着电话满脸堆笑的模样,我就深深地理解了那句“怡吾色柔吾声”的涵义,也懂得了孝与顺的不同方式。
“做事要勤恳”是父亲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写照。在工作中,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儿,单位的电话不论什么时候打过来,他都每一时间换好衣服、冲出家门;在生活里,父亲依然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代言人,不是扛着煤气罐一口气跑上楼,就是弯着腰在房间里拖地,不是在厨房帮妈妈择菜,就是蹲在阳台的一角修理物品,家中的沙发对父亲而言只是漂亮的摆设,几乎没见他舒舒服服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我工作以后,父亲对我没有更高的要求,只是反复叮嘱我:不能偷懒,一定要本本分分、勤勤恳恳。随着职务的不断调整,父亲依然如故地告诫我“勤恳做事、本人为人”,教育我勤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不二法宝。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初,家里的生活条件可以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但节俭的种子依然种到了我幼小的心里。小时候学画,用的是挺大的绘画纸,为了节省纸张,我被母亲要求画纸一定要画满,不能浪费。后来上了小学,母亲送给我几摞厚厚的草稿纸,我一看才知道是当年母亲把我画画的纸一张张收好后装订成册,存了几年又拿出来让我废物利用。母亲在生活中更是把节俭演绎得淋漓尽致:每晚的电器是一定全部都关掉的,洗菜水、淘米水要收集起来拖地、冲厕所,废弃的纸盒、纸箱叠起来抽空做成工艺品……母亲的举动让我明白一个家庭温馨幸福与否绝不是用财富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用爱精打细算出来的舒适。
孝顺、勤恳、节俭的家规陪伴我从幼年到少年到中年,让我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我的小家也必将遵照这样的家规,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红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吴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