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大年三十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的“传家经”:“饭桌上见规矩。我小时候吃饭的时候,爷爷一定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子了,大家才敢吃饭。太爷经常把好吃的给我吃一口……”回忆完儿时场景,父亲就向我们做儿女的强调,不管到什么时代,“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优良家风都不能丢。母亲的“饭桌经”则每天都“开讲”: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挑食,不剩饭、不浪费;不能顶撞父母,要做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占小便宜,要做诚实的好孩子。在父母长期的“耳提面命”下,我们姊妹几个都养成了节俭朴实的生活习惯,对长辈也都非常尊重。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随着我们各自结婚生子、为人父母,我们对“家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可能我家的家规没有用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但父母时常在耳边的唠叨,父母接人待物的方式就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家规。我也试着把“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勤俭就是聚宝盆”等家规内涵一点一滴地教给两个女儿,希望她们能做一个明理孝亲、勤俭持家的人。
“爸爸,我的饭碗干净吧?”每次小女儿奶声奶气地端起空饭碗让我看,我都会给她点个大大的赞。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希望我的女儿能够把这种节俭习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和为贵、孝为先、亲为宝、俭为德”。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坚守相素的家规,知足常乐、待人以善,那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更加美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逐步得以实现。(红山街道办事处 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