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骗房“真婿”冒“假名” 谋私利法纪不容情
——张某川等人违反廉洁纪律、工作纪律案剖析
2019年底,洛阳市伊滨区纪工委根据群众举报,查处了一起基层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伪造安置资料骗取120平米安置房资格的典型案例。涉案的3名村干部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责令辞职等处分,当事人违规取得的安置资格予以取消。区镇村相关负责同志和主要领导也受到了党内警告和警示约谈处理。
一、展卷看案情
2019年6月,伊滨区诸葛镇启动谭翟社区整村拆迁安置工作,洛阳市瀍河区非农业户口居民李某斌在谭翟社区无宅基地和房产,不符合伊滨区安置政策。但其岳父张某川利用担任谭翟社区党支部委员的便利条件,钻政策空子,经过精心策划,利用其女婿李某斌与本社区居民李某峰的女婿李某斌的姓氏一样,且李某峰名下有2处宅基地的条件,让李某峰将其名下的1处宅基地转让给李某斌,使李某斌达到符合“原籍在本社区、有宅基地有房产的非农业人口”的安置条件。
第一步计划实现后,张某川找到谭翟社区分管户口和宅基审核的党支部委员高某考,让其在审核李某斌户口和宅基过程中提供帮助。2019年6月22日、7月25日,区、镇、社区三级组织在对谭翟社区居民安置房分配资格审核期间,高某考作为社区审核负责人,向区、镇户口审核组出具了李某斌属谭翟社区非农原籍身份的虚假证明,区、镇审核组依据高某考提供的信息,做出了认定李某斌符合非农安置政策、享受120平米安置房的错误决定。
2019年10月,区、镇、社区三级在对安置对象认定资格进行公示时,张某川之婿违规获取安置房分配资格的问题被群众举报。
二、 掩卷思案因
从张某川等人违规操作,谋取私利的过程看,主观上讲理想信念丧失,私心胜过初心,法纪观念淡薄是根本原因;客观上讲制度执行不严,监督管理缺位是重要原因。一是心理失衡。本案中张某川是具有20多年任职经历的村干部,几十年来一直默默付出,工作有苦劳、有疲劳、有勤劳,也有功劳,群众是充分信任和肯定的,但在伊滨区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中,看到很多人过上了好日子,就觉得亏欠家里的太多,产生失衡心里,产生了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和家人做点实事的错误想法。 二是人情困扰。帮助张某川弄虚作假的高某考与张某川是近邻和朋友,也是共同搭班子20多年的搭档,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于张某川的无理要求,不是严词拒绝,而是顾及情面,放弃了党的原则和工作纪律。三是心存侥幸。少数农村党员干部之所以敢于置纪律规矩于不顾,胆大妄为,主要原因是侥幸心理作祟。如本案中张某川和高某考二人,他们自认为找到政策中的漏洞,谨慎操作就不会出事。四是监督不力。本案中高某考可以单独申报、审核安置对象资料,在将社区居民安置房资格审核结果提交三委会议研究时,故意隐瞒李某斌的情况,蒙混过关。区、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过于相信和依赖基层干部,把本应自己履行的审核职责直接推给了他们,把区、镇、村三级审核,变成了村级自己审核,致使监督缺位。
三、收卷留警示
从本案看,做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防范工作,根本的是要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案促改常警示,保持高压强震慑,织密笼子严监管;要把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结合起来,为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一是针对农村地域分散、人员分散、时间分散带来的基层党建思想分散、组织松散、纪律涣散等问题,不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胸怀、有抱负,知敬畏、守底线,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二是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法纪观念淡薄,工作中人情干扰多的实际,下大力抓好纪律教育,警示教育,深化以案促改,开展家风建设,不断涵养正能量,增强免疫力。要坚持集体领导,完善4+2工作法,落实村账镇管、组帐村代理,推动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以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强化组织监督,以严格落实上级审批把关责任制,加强上级监督。要始终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分子要严厉查处,让违纪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三是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责任大、难度大、风险高,付出和回报不相匹配的问题,要真心关爱和支持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撑腰做主,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收入,使其劳酬相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建立奖惩机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勤者奖、懒者罚的用人导向,切实做到奖罚分明。(伊滨区纪委监委 王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