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次听到杨洪基高亢雄厚的歌声时,都不禁让人回想起那段久远的三国历史,以及那些彪炳史册的“三国监察官”。
三国时期有监察官职能的官职有侍御史、司隶校尉等。司隶校尉始置于汉武帝年间,主要负责监督京师及周边地区各级官员职责行使,到汉末三国之际,司隶校尉已经演化为和御史中丞并驾齐驱的职位。袁绍、曹操、诸葛亮等都担任过司隶校尉这一职务。
曹操十分重视监察执法,主张法不阿贵、犯而必究。他20岁时任洛阳北部尉,为解决治安问题,“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此外,曹操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骑马误入麦田,便割发代首作为自罚。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人看来,曹操能以割发惩戒自己,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充分认识到从谏纳言、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他在《前出师表》中对蜀汉后主刘禅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途中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临终之际,他还上《自表后主》提醒刘禅要“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诸葛亮还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诫子书》,教育他如何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其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让人印象深刻,该封家书也作为廉洁家风传承的典范而流传千年。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总会铭记怀念这些心系天下、清廉正直、鞠躬尽瘁的伟大人物。而如何持之以恒地学习他们,如何将先辈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值得我们深思自省。(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纪检监察组 李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