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群众矛盾的“暖男”
———访郾城区司法局孟庙司法所所长高家斌
从不懂业务的“新兵”,到荣誉满身的司法所所长、“全国人民调解能手”,高家斌走过了15年坎坷而又荣耀的调解之路。在这条路上,他披荆斩棘,收获了群众的信任,换来了一方的稳定。9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孟庙司法所,在一间布置简单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正在整理调解文书的高家斌。
群众信任是工作的基础
2000年,高家斌从部队转业来到孟庙司法所工作,最开始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高家斌的老家在武汉,初来乍到的他连本地方言都听不太懂,加上不具备专业知识,工作中着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当时所里的条件很差,办公桌椅陈旧不堪,再加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我有点泄气,一时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高家斌说,“后来逐渐接触到一些群众,看到他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我就在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为群众做些什么,这话说来简单,想干出些实事却没有那么容易。高家斌说:“想要为群众服务,首先要赢得群众的信任。”为了能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高家斌一有空就钻研专业知识,特别是学习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还查遍了裁判文书网、仲裁网等专业网站的案例。高家斌还把部队的纪律和作风带到了工作中,和群众约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准时出现,绝不对群众失约。渐渐地,当他真正为群众做了一些事情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也爱上了这份工作。
群众诉求是战斗的号角
高家斌说:“群众的诉求就是战斗的号角,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完成任务,只要合理合法,就要为群众解决到底。”2015年8月,王店村59户村民来到司法所,反映一家公司承包他们的200多亩地,却没按合同支付租金。“群众情绪很大,甚至有村民提出要把地里的庄稼毁了。”高家斌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首先安抚群众的情绪,告诉他们一旦毁了庄稼,有理也变没理,解决问题要有程序、有策略,调解不行还可以诉讼。”随后,高家斌联系了那家公司,公司表示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合同中的200多亩地实际只有170亩,因此不能支付租金。高家斌得知这家公司的一位股东就是王店村的村民,就把这位股东当做入手点,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的父母都还在村里,你让他们怎么面对父老乡亲?况且工作人员失误,错不在村民,你据此不支付租金,就算上了法庭也说不过去。”经过调解,这家公司已支付部分租金,剩下的承诺在9月底前支付,并根据土地实际面积与村民重新签订了合同。
高家斌在工作中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他关心群众疾苦,力求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定因素。2015年7月,高家斌得知五里庙后郑村一位因盗窃罪三次入狱的村民刚刚刑满释放,便来到他家中了解情况。高家斌了解到他家里条件差后,一边耐心做这位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与后郑村居委会沟通,为他争取了3000元救助金。如今,这位村民正在学习电焊技术,一个残破的家庭逐步走上正轨。
群众满意是最大的欣慰
担任所长这么多年,高家斌说他对工作无愧于心,唯一愧对的,就是他的家人。“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是常有的事,常年没帮妻子做过一顿饭。孩子今年上高一了,从小到大没怎么管过他。我父亲也总唠叨我,说我当兵从农村走出去了,工作又回到了农村,图个啥?”高家斌说,“我确实亏欠家里太多。
这些年的荣誉真没少得———司法部授予的‘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可是荣誉也不能替我表达对家人的爱。后来父亲在电视上看到了对我的报道,才慢慢理解了我的工作。”最令高家斌感到欣慰的,就是群众对他工作的满意。担任所长以来,高家斌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200余件、防止民转刑案件30余起、化解各类信访积案16件。现在,许多村民来所里找他,并不是为了调解矛盾,而是有事让他出主意,或是需要他做心理疏导。高家斌对此都是能帮就帮,他说群众满意了,他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