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让我们拥有阳光的心灵
市住房保障中心主任 赵明会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成就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英雄岳飞,“忠”乃岳家之家训;“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节俭、心无旁骛,成就了虎门销烟、一心救亡图存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俭”乃为林家之家训;“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勤学善思的曾国藩 不但成就了自己满清“中兴第一臣”的美誉,更成就后世人才辈出的曾氏家族,“勤”乃曾家之家风。
……历览前贤,从古至今,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家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
尽管我的家庭普普通通,没有出过为人称道的名人,也没有显赫一世的家世,但我们也有着自己宝贵的家风,那就是———子孝、诚善、勤学、明理。
孝顺———让长辈顺心如意
我们两口子都成长在和睦的大家庭。我结婚后,母亲就与我们住在一起。母亲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与从小生活在城市干部家庭、名牌大学毕业的妻子有很大差异。但二十年过去了,婆媳之间却从来没有生过气,红过脸。究其原因,就是我和妻子始终恪守孝顺的本分。
这些年,无论母亲说什么、做什么,我和妻子都是笑脸相迎,洗耳恭听。我的妻子非常明事理,她总是说:老人自己养活一群孩子不容易,说是她的权利,听是我们的义务,做是我们的选择,不要让老人不高兴。
过日子难免有磕磕碰碰,有时候母亲说的做的并不一定正确,我们也尽量包容,从不责怪抱怨。孩子有时看不惯奶奶的行为,我和妻子总是对她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
诚善———“宽容待人, 多做善事好事,不求回报。”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就这样教育我;如今,我身为人父,也是时常这样教育孩子。在女儿还小的时候,每年儿童节、重阳节,我们都会带她去福利院看望残疾孩子和孤寡老人,给她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在她心中种下诚善的种子。女儿上中学后,助人为乐已经成为她的习 惯,她不仅组织同学们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孩子,还利用假期到福利院做义工。在她的倡议下,我们还助养过孤残儿童。
如今女儿上大学了,依然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奉献爱心。我们全家人还坚持逢年过节去农村看望长辈。
勤学———汲取书的营养和智慧
“读书改变人生”、“买书,支持;买零食,没钱”、“砸锅卖铁也供你读书”,小时候父母对我们说了无数这样的话。如今,我和妻子也为人父母了,勤学、读书的家风也一并教给了女儿。
多年以来,读书一直是我们家一道靓丽的风景。“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家养成了孩子作业不完成,不看电视的习惯。女儿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看书读报。通过读书,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女儿每一个时期喜欢看的书、喜欢的影视节目、歌曲、明星,妻子总是提前看, 以便和孩子沟通交流,每天妻子和女儿的各种讨论,成了我家最温馨的时刻。我们读书的习惯,带动了女儿读书的热情,如今女儿已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温文尔雅、豁达明理、健康阳光的大学生。
明理———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在我家,妻子被我们戏称为“老师”。妻子的父母曾历经政治及生活磨难,但她却没有因此变得消沉和偏激。我们结婚后,她更是把直面困难、乐观向上、待人有礼的家风在我家发扬光大。“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吃亏是福”、“车 到山前必有路”、“家和万事兴”……她把父母从小要求她的礼仪细节,在家里不厌其烦地要求着我们父女俩。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 “吧唧吧唧”的声音;不能边吃饭边大声说话;不能乱翻菜;垃圾不过夜;不能乱扔、乱吐、乱画……良好的家风,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颗阳光的心灵,过着简单快乐而又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