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孝悌家风
源汇区大刘镇政府 宋长兴
我父亲是一个老式的读书人,一辈子为人耿直、善良,且有些迂腐,总是爱看泛黄的线装古书,还老是用一本《弟子规》来教育我们。我家的家风主要是“孝悌”这两个字。
我家是一个大家族,爷爷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大奶奶因为生父亲的时候难产致死,偌大的家里没人照应,便娶了二奶奶。二奶奶来我家后一生未曾生育,全部心力都给了父亲和我们兄妹。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教育我要孝顺二奶奶。小时候家里姊妹众多,吃饭穿衣紧张自不必说,但是家里但凡开饭,第一碗饭必定是毕恭毕敬端给二奶奶的,家里但凡缝制新衣,第一件也是二奶奶的。
母亲四十九岁那年才生下了我,我和大姐年龄相差三十余岁,一家人对我的宠爱自不必说。记得一次家里死了一只老母鸡,母亲把鸡肉炖了汤,因为家里人多,最后分到各自碗里的只有一小块儿肉,其余净是鸡汤和萝卜块儿。我吃完自己那份儿仍然嘴馋,二奶奶悄悄把我招呼到身边,把自己碗里的鸡肉喂给我吃。不料被父亲发现,我挨了平生唯一的一次打。
都说谁家烟囱不冒烟,婆媳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之处,但是我母亲很尊重这个婆母,一辈子没和二奶奶拌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二奶奶生病缠绵病榻两个多月,母亲衣不解带端茶递水,及至后来二奶奶便秘无法排泄,母亲竟然毫不避嫌用手指帮她抠。
父亲和母亲的言行深深影响了我们,我们家弟兄五人妯娌众多,一大家子在一起过日子却不曾发生过摩擦。四嫂子是我们自己村的姑娘,他的父亲找媒人主动上我们家提亲,得病弥留之际还亲自把她交到我四哥手上,说四嫂子进我们这样的人家,他走也能安心、放心。这在我们村一度传为佳话。
我的几个侄子侄女,也深深地受到了这种家风的影响,无论上学还是后来外出工作,到家第一件事情必然是回老屋看望爷爷奶奶。侄女儿攀明更是对爷爷奶奶孝顺得很,在镇上念书时,只要在家做饭刷碗从来都是抢着做。记得我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家里没有电话也没提前告知父母,恰好父母亲去赶庚会,我们被一把铁将军拒之门外。
女友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娇娇女,又穿着高跟鞋站了半天,心里老大不高兴,刚发了句牢骚:“你说这老头老太太也是,这么大年纪了,赶什么会啊,害我们白等半天……”立刻换来攀明的怒目而视:“婶儿,您这是怎么说话呢?”女友顿时噤声。后来女朋友成了我的妻子,也被我们这种家风所感染,一直和妯娌相处和睦、孝敬公婆。
虽然父亲母亲早已经去世,但我们家的家风却传承了下来。
现在我儿子小小年纪就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好吃的从不私藏,心地善良,孝顺父母,经常给他妈妈洗脚、帮助做家务,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