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是我们的“传家宝”》
作者:舞阳县姜店乡党委书记 张奇峰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而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父母品行正直端良,儿女上行下效;父母行为不端,儿女必受其害。多年来,我的父母爱国敬业、自强不息、勤俭节约、清白处世,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
爱国敬业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历了旧社会到新中国,他们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家家户户经济都不好,交公粮的时候难免有人以次充好,但父母亲总是把最好的粮食交给乡里,还特别骄傲地觉得自己为国家尽了一份力。在得知我即将任姜店乡党委书记一职后,父亲便语重心长对我说:“孩呀,现在国家的政策真好,种粮不交税,还有补贴,老了有补助,看病有补助,党和国家想着咱农民哩,你可得好好干呀,多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报效祖国。”在父辈的影响下,我深感责任重大,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立志要在姜店乡干出一番事业,带领大家共建小康。县“两会”召开期间,非法集资波及我乡多村,眼看多年积蓄无归,群众情绪激动。正在开会的我坐立难安,冒着大雪连夜带领村两委干部与储户们交流沟通,储户们十分感动,握着我的手说:“雪下这么大,书记还想着俺,俺不去别的地方反映了,相信张书记、相信乡里一定能给我们处理好!”后来,乡里又协助公安机关追缴资金并及时通报案情进展情况,协调民政等部门帮扶困难储户家庭,最大限度减少了群众损失,维护了全乡大局稳定。
自强不息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小我就勤奋读书,立志将来学有所成,回报父母。天道酬勤,我以优异成绩进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吴城中学教书,其间自考拿到本科文凭。后因文笔优秀被分配至舞阳县政协办公室任秘书,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虽然曾经担任班主任,辅导过无数学生,但我自己的孩子却从来没有得到这般厚爱,当他拿到华东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愧疚,自己实在没有好好照顾他,没想到儿子却说:“爸爸,您跟爷爷不是从小就教育我要靠自己嘛,你们就是我的好榜样呀!”
勤俭节约
因为有着对饥饿和贫苦生活的切肤记忆,父亲母亲认准一个死理儿:勤俭节约,才能让好日子万年长。
父母操劳一辈子,年轻的时候没享过什么福,在我能独立赚钱后,总想让他们穿点好的,吃点好的,但父母总是不让我乱花钱:“如果有些东西还能用就扔掉了,就是浪费。” 父母虽然高龄,还是不顾我们劝阻仍旧操劳农活。一次秋收,母亲弯下腰一粒一粒地把散落在院里的玉米粒捡起来,儿子心疼奶奶不让她捡,“就一点玉米籽,咱不要了”,可奶奶还是弯腰捡着,儿子没办法就把院子里的玉米粒都捡起来递给奶奶,母亲说:“你是没过过饿死人的时候呀,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是人不能忘本,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罪恶。”一直到现在我家每天吃完饭,所有人都要把碗底清空。
清白处世
父母为人正直,从不占人便宜,“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懵懂的孩提时期,父母就在我幼小的心灵植入了清清白白做人的种子。因此,学习、工作一路走来,我始终光明磊落,心底坦荡。担任领导职务后,不时有亲戚朋友拎着礼物到家拜访,不管我是否在家,父母和妻子都是热情接待他们,但是从不收别人任何物品,他们总是对我说:“孩儿呀,共产党给的工资就够花了,你是公家的人,就是给老百姓办事哩,可千万不能要人家东西。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一步走错,这辈子就完了呀!”正是在这种清白处世的家风鞭策下,我跟妻子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从不取一点一滴的不义之财,不索一针一线的非法之物,坚守自己廉洁从政的一方净土。
家风正则民风纯,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社风好。父母亲留下的好家风让我们受益终身,同样,我们也要把他们留下来的好家风当做“传家宝”,永远传承和发扬,让它在平凡朴实的生活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