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村里办企业,账目公开不透明,群众以为村干部有猫腻,四处告状。现在村里大小事都按照‘阳光三权’程序走,公开透明,老少爷们随时能看见,对村干部也能放心了。”5月3日,河南省漯河市干河陈乡姬崔村村主任安亮亮在村委会的公示栏前张贴4个月来村集体的账目时,欣慰地说。
2017年4月以来,漯河市探索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新模式,提出“依托一个平台、构建一个体系、打造‘四大板块’”的“阳光漯河”建设目标。即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明权清单化、用权规范化、监权透明化”为核心,打造阳光村务、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党务“四大板块”,构建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漯河市积极探索‘阳光三权’建设,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好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好抓手,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好途径,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好方式。”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任正晓5月9日在漯河调研时表示。
群众明白了,干部踏实了
在姬崔村,村民们只要打开电视,就能搜到“村务公开”栏目,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集体资产管理等情况。
“村里经济收入是多少,花出去的钱用在哪里,接下来要做什么事?这些通过看电视就全清楚了,都不用跑到村委会门口看公告栏。”“在自己家电视上查看,日常村务一目了然。特别是财务公开的栏目,每个月的收支非常详细,小到几块钱办公用品购买,大到数万元的修路款,进出都很清楚。”谈及阳光村务建设,村民们高兴地表示。
姬崔村只是漯河阳光村务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漯河市1342个村(居),大到经济发展、村庄规划,小到低保申请、盖章用印等,10大类32项村级权力事项都做到了公开透明。各行政村还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
不只是阳光村务,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党务也相继跟进实施。全市公布行政权力15245项,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工作流程清晰可见,并压缩了办事流程;梳理出150多项党委权力,让各级党组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有关要求;在司法方面,除最高法、最高检规定不宜公开的内容之外,其他事项均向社会公开。
“群众明白了,干部踏实了。通过‘看得见’的方式,将干部的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公开让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误解、偏见和腐败。”漯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杨骁说。
线上线下互动,提升监督效果
“过去‘村里干了啥’‘钱花到哪儿’这些情况我们都不太清楚。现在,村里干的事不光张贴到布告栏里,还传到网上,买根竹竿的账都能查到。”漯河市临颍县新城办事处五里头村村民张国伟在网上浏览该村近两个月的收支明细时说。
张国伟说的“网”是指“阳光漯河网”。点开网页,全县367个行政村的惠民补贴、财务信息、决策实施、惠民事项等内容一应俱全。“村里的各种补贴,像粮食补贴、优抚救助等,发给谁,发多少,现在都公开透明,想走关系也走不成了!”张国伟说。
关注补贴的不止张国伟。在漯河从事规模种植的河南家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东,也从这个网上第一时间获得了关于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补贴的有关信息。按程序申报后,他的公司很快获得了34万多元的资金。“过去有啥补贴不知道,还得跑关系。现在各种补贴政策都公开了,也不用找这个找那个了。”李晓东感慨道。
漯河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漯河市引入“互联网+”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线上与线下融合、监督与便民一体的原则,建成“阳光漯河网”。网站实现了对村级所有权力事项和市直51个单位15245项行政权力的全部公示,让权力接受群众监督。
多管齐下,扎紧制度“笼子”
“按照县里的公开规范,我们村应重点公开的主要内容有25项。我们除在阳光村务公开栏及‘阳光舞阳网’同步公开以外,还通过广播、报纸、党员和群众代表会、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兴说,“我们村通过开展阳光村务建设,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为进一步扎紧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漯河市多管齐下,建立立体监督体系。在乡村权力运行监督中,努力构建党内监督、上级部门监督、村(居)监会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村(居)监会的作用,加强对重大村(居)务决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村级财务收支等村(居)务管理情况的监督;建立健全专项巡察和检查、述责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提高监督实效。
在同级监督中,推行党委履职清单、工作纪实、谈话提醒、廉政教育等系列制度,建立履职共性任务清单、个性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绘制权力运行图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流程图,进一步规范和制约常委会及其成员的权力。
漯河市纪委监委牵头开展六项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着力整治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推进、惠民资金管理、脱贫攻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共排查问题线索414件,党纪政务处分150人,有效遏制基层腐败增量,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市纪委监察委(王昆鹏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