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李浩(驻市检察院纪检监察组)
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在杞县的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2月至1940年底,在豫东睢县、杞县、太康县地区有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游击武装——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它在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领导下,与睢杞太独立大队协同战斗,抗敌自卫。它一方面进行打击日、伪、顽、会、匪等反动势力的军事斗争;一方面担负着维护地方治安,组建救亡组织,征集粮秣,补充兵员等行政任务,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8年6月,睢杞太地区沦于日寇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彭雪枫、吴芝圃所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发动并组织群众积极抗日救亡。但国民党的某些正规军及游杂部队,却在“曲线救国”的口号下,纷纷投敌叛国,形成“降将如毛,降兵如潮”之势;一些尚未公开投敌的地方武装及土匪、会道门,也借抗日之名,各霸一方,“三里一团长,五里一司令”,搜刮民财,荼毒生灵。像恶名远扬的杞南匪首“三大老李”(李振国、李继书、李卫国),就挟土匪1700余人;杞北匪首刘子立有匪众1300余人,杀人越货、横行无忌。睢杞太的人民在敌、伪、顽、官、兵、匪的骚扰压迫下,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分子到农村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准备与发动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的指示,1939年元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派联络参谋王介夫回睢杞太地区组建抗敌自卫总团。王介夫原名王法濂,杞县宗店乡程庄村人。曾就学于开封黎明中学、东岳艺术师范,组织领导过“杞县同乡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好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且机智勇敢,联系群众。他接受任务时正值严冬,即刻只身从鹿邑县的白马驿村步行到杞县赵村,在中共睢杞太特委书记兼睢杞太独立大队政委马庆华直接领导下,迅速开展了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的筹建工作。是年2月,总团即在杞县赵村宣告成立,开明人士孟紫垣任总团长,王介夫任副总团长,负责日常工作。孟紫垣,杞县傅集村人,是当地望族。弟兄4人,都是知名人士。他从1925年以来一贯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杞县最早的几位共产党员,如吴芝圃、张海峰、马沛毅、韩绍棠都是他的学生。
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建立后,当年3月又在杞县南部、太康县北部建10个分团,至6月,共组建起22个分团。都是由下而上发动群众,筹集枪支组织起来的。
雎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和各分团建立初期,就把扩大武装力量当作要务。各分团动员了一批受害惨重的青壮年加入部队,并采取各种措施,筹集枪支弹药。联系组织群众,抗击日、伪、顽、会、匪的侵扰,保卫家乡。村边挖了壕沟,筑起寨墙、设置栅门(小村一个,中村两个,大村4个)。白天有人站岗,晚上轮流值班。对各村的汉奸、土匪进行清查,登记造册,令其一一具结悔过,保证洗手不干。对为非作歹、屡教不改且有人命案的匪首李某某、李某某兄弟,恶霸地主、土匪队长王某某,则加以处决。自卫团常备队纪律严明,不打扰群众。没有生活补贴,就吃派饭,有时自己买粮做。由于集中行动,住房不易安排,经常冬天睡草窝,夏天睡庄稼地。衣物各人自备,由于没衣服替换,加上长期不洗澡,身上都长满了虱子,有的甚至起了疥疮。各分团还组织一些青年,以大刀、长矛、土炮为武器,建立后备队,站岗放哨,巡村查户,轮流值班。重点村还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组织,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7月26日和8月5日,副总团长王介夫、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相继牺牲,孟总团长年事已高,不能随军作战,总团工作趋于瘫痪,所属常备队战士大部分自行转入睢杞太独立大队。杞县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程庄)坚持外,其余分团失去指挥,趋于自流。1940年初,苗泽生继任总团长,虽作了一定的恢复工作,亦未能挽回颓势,各分团武装相继解体。仅余程庄九分团所余60余人,又在年底小庙刘对敌战斗中全体不幸牺牲或被俘,队长王法道被杀害在睢县县城。至此,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及其所属22个分团在创造了光荣的革命业绩之后,结束了它的战斗历程。(供稿:杞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