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开封的早期传播
2021-05-20 11:17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宣讲员:王军军(市纪委监委机关)

马克思主义在开封的早期传播

在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封知识界逐步活跃,五四运动的爆发更加快了各种新思想在开封的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在进步青年思想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心声》杂志和青年学会起了较大的作用。

1918年暑假后,《心声》杂志社成立,由进步知识分子嵇文甫、冯友兰创办,冯友兰任主编。他们倡导鼓荡学风,致力于反对旧文化,宣传新文化的运动。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诸如解除旧礼教、旧道德对人们的精神束缚,提倡白话文,乃至公开著文响应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其目的在排除空虚典雅之贵族文学,向建设平民与实之平民文学。”

1919年8月,该社在开封出版的《九州日报》上,发表公开启事,介绍《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和《星期评论》等国内影响较大的进步刊物。《新青年》第六卷五号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心声杂志大力宣传,并号召“凡系青年学生,均宜人手一编”。

1920年1月,心声杂志宣布改组。改组声明中提出办刊的方针,“第一件就是很想多介绍一点科学的方针;第二件就是很想把欧洲文学、科学、哲学的略史,多介绍一点。”难能可贵的是《心声》杂志在二卷一号上,还刊登了介绍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理想家的社会主义》一文,介绍了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改组后的《心声》杂志倍受读者欢迎,有时刚刚发行便被抢购一空,不得不再版重印。心声杂志还兼售京、沪、津等地新出的各种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杂志,是开封乃至河南推销新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过程中,青年学生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敏锐、活跃,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青年学会是“五四”以后开封出现的一个较有影响的学生进步社团,青年学会会员的思想演变是“五四”以后河南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一个缩影。

1919年冬,曹靖华组织河南省立第二中学(地址在今开封市大纸坊街五中)的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几个进步学生,组成“青年学会”,年轻的学子满腔热血,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每人交一元会费。会员多数为本校学生,也有个别外校学生,如安徽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蒋光慈、开封女师学生宋若瑜等。

1920年1月1日,青年学会创办出版了自己的刊物《青年》,发行至是年5月,共计10期,每期发行四五千份行销省内外。青年学会成员思想的变化,反映在《青年》半月刊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表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朦胧向往;二是他们开始面向社会,注意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他们敢于向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展开猛烈的冲击。这些青年学生提出了到工农中去,工读互助,劳工神圣,痛恶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到工人中去”“到民间去”成为他们响亮的口号,并实际走出校门,到工农当中去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

五四革命火炬的照耀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开封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共产党员的早期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封青年知识分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纷纷投身于蓬勃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成为此后开封地区开展革命的领导力量。由此开端,开封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以不可遏制之势不断向前发展,开封的民主革命斗争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供稿: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