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雷智伟(杞县纪委监委)
杞县第一个党团组织的建立
百年风雨、百年奋斗、百年辉煌,伴随着我们党100年的光辉岁月和铿锵步伐,杞县也走过了一条与时代同发展共命运的奋进之路。杞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作为我省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早在1925年8月就建立了党组织。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党史,寻根溯源,探寻杞县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的地方。
杞县文化街与中山路交叉口向东走约二三十米,有几间普通的商铺,位于杞县县城城隍庙南门路南盐店胡同南头路西,南邻博爱街,与德隆酒家相对。早在民国时期,这里曾是一户徐姓人家的宅院,徐家人在此过着宁静安逸的生活。徐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也是有名的书香世家。徐家人思想开明,追求进步,支持革命,这也为徐家大院融入历史洪流埋下了伏笔。
1924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冯玉祥部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担任河南军务督办,此人早年曾追随孙中山,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河南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东三省、河南等均应量力开始党的组织”。此后,中共中央陆续选派共产党人来河南开展革命活动。
1925年2月,恽代英、马沛毅(杞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介绍正在开封二中读书的张海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河南除在铁路系统员工中有中共党团组织外,地方没有党团组织,张海峰入团后只得归团中央上海直属支部领导。3月,受恽代英指示,张海峰辍学返杞开展建团工作。后经马沛毅介绍,团中央派彭刚到开封二中发展吴殿祥(芝圃)、韩绍棠、杜孟模、高炳坦等人入团。随后,张海峰先后发展段家让、靳予九入团。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4月1日,张海峰在杞县城隍庙举行全县各界追悼大会,并在会上散发介绍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宣传品。共产党的宣传品第一次在大会上和群众见面,受到广大群众的密切关注。
1925年5月下旬,张海峰与来杞县中学任教的共青团员汪涤源(商城人)接上关系后,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规定,成立了由张海峰、靳予九和汪涤源三人组成的青年团杞县特别支部,张海峰任书记,归团中央直接领导。为方便开展工作,张海峰等人将特支机关设在盐店胡同南头路西徐家前院西屋。1925年夏,中共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张海峰的团组织关系由上海转到河南。7月间,张海峰到开封地委汇报工作,引起了开封地委的重视,开封地委书记唐际盛即介绍张海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令其回杞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工作。张海峰返杞后,发展靳予九和江道中入党。8月间,中国共产党杞县特别支部干事会(简称中共杞县特支)便在徐家前院正式成立了,张海峰任书记,归中共开封地委领导,特支机关仍设在徐家前院西屋。
同年冬,张海峰与中共豫陕区党委农运委员萧人鹄在杞县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何寨、傅集、十里岗(葛岗、莲花坡)3个区农民协会。在农运中,他先后发展孔寅初、安子敏、韩晓亭、何心榕、何心桐、何心彬、阎凤书、孔泽友、张藏斋、杨国才等十余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傅集、何寨、十里岗3个党支部。
1926年2月,中共豫陕区委决定将杞县特支改建为中共杞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王克新(大宾)任地委书记,徐家前院西屋便成为地委的接头处和通讯处。同期,共青团杞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刘耕初任书记,团地委机关仍设在徐家前院西屋。张海峰、刘耕初在这里以教书为名主持机关工作,李智等几名年轻工作人员充当学生,负责联络通讯和发展新的党团员。县农民协会办公机关也设在这里。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以宣传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进步报刊。特支机关订有多种报纸、杂志,在文化匮乏、信息不畅的年代里,吸引了许多心怀理想抱负、关注家国命运的青年学生到这里阅读书报、探讨时事,成了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在无数热血青年的心中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杞县革命队伍迅速壮大。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家大院尚有灰砖青瓦硬山顶房3间,建筑面积45平方米,后被拆建为杞县商贸城的一部分。如今,徐家大院虽不复存在,但徐家大院旧址作为杞县第一个党团组织的诞生地,将持续见证杞县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激励杞县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周光 孙利娟)
(资料来源:杞县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