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光明话剧团
2021-05-20 11:22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宣讲员:马瑞珧(驻市法院纪检监察组)

开封光明话剧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直接领导和扶持下成立的光明话剧团,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散播救亡火种,不辞劳苦,不避艰辛,奔走呼号在豫东、豫南的广袤大地上,有力地推动了河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1937年12月初,开封师范、开封高中、两河中学等学校的几个学生酝酿组织一个话剧团,准备发动乡村救亡运动。因需要有一个经验的人带领,他们同北仓女中教师林亮取得联系,充实并领导这个团体。中共河南省委又帮助剧团建立党支部,委派杜达(河南大学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

组织起来以后,为便于在国统区活动,他们通过关系取得河南省文化动员委员会同意,注册登记为“光明话剧团”,取得了合法名义。又经多方努力,募集到一部分经费,联系到一所学校开始排练。

1937年初冬,日军沿平汉线、津浦线南犯,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石家庄、太原相继失守。为动员成千上万的救亡大军,光明话剧团离开开封到乡村进行救亡宣传。1937年12月29日,光明话剧团18名年轻人,告别母校,离开亲人,冒着冬日的寒风出宋门奔赴豫东。

沿着东南方向的公路,团员们步行40余里,傍晚到达了陈留。因事先没有和陈留当局联系,通过交涉才被安排到教育局休息。当晚,行军1天的团员不顾疲劳,连夜赶出1期墙报。次日早晨墙报在教育局门口一贴出,醒目的刊头、彩色的花边、生动的漫画、激情的诗歌,立即吸引了大批观众。

剧团举行首演时,在陈留县引起了轰动。县城各街头贴满了“欢迎光明话剧团”的大字标语,剧团在一个破旧的戏台上扯起布幕。绿色的大幕,粉红色的侧幕互相映衬,极为美丽。才过了晌午,舞台周围已挤得水泄不通。当敲起锣鼓的时候,几千双眼睛都直直地射到舞台上。表演了3个独幕戏,因为是描写农民打鬼子的,观众非常兴奋,台下不断发出欢呼声。“戏全部演完时,观众不散,团员又上台唱了许多支歌,最后再三请大家回家,他们才渐渐散去。”首次公演的成功,使团员们异常兴奋,他们忘记了演出的疲劳和阵阵扑面的寒风,有的和成年人交谈,有的给孩子们教唱救亡歌曲,不失时机地宣传救亡。

1938年1月4日,剧团离别陈留到杞县,受到杞县各界的热烈欢迎。城门上贴着“光明话剧团请到大同中学”“欢迎光明话剧团到杞县”等标语,演出被安排在县城的剧院。演出那天,县政府的要员、乡绅、知识界人士济济一堂又是“在剧院演出,每个角落都能听得到,看得到,观众异常感动。剧终,全体观众起立,掌声久久不断,谢县长走上舞台对演员们说:‘你们的戏演的太好了,瞧瞧,我的手帕都哭湿了。’在剧院演出,受环境限制,许多观众无法进去观看,只能伫立门外听戏。为此,剧团决定在露天戏台上演一场。当时,正值数九严寒。演出时,天下起了夹雪小雨,在《放下你的鞭子》一剧中扮演香菇的李秀媛,赤脚走在洒满雪花的土台子上。当演到老汉扬起鞭子,香姑倒在雪地上时,情景异常感人。许多观众泣不成声,站在侧幕的演员们也禁不住流下眼泪。剧情感染了近5000名观众,他们顾不上吃饭,在雪地里伫立3个小时之久,没有一个人离去。台上台下融化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悲壮气氛之中。

不到1个月时间,已走了陈留、杞县、睢县、太康4个县城。在演出的间隙,剧团的团员们召集当地妇女开座谈会,动员他们送子、送夫参加抗日武装,慰问抗日将士,收到一定的效果。

1938年2月5日,光明话剧团进入西华。到西华后,剧团应邀到屈庄进行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屈庄家家户户门口都站满了人,每人手里执着“欢迎光明话剧团”的纸旗。孩子们肩扛木棍、木枪,雄赳赳、气昂昂,排着队,唱着歌,整整齐齐率先进入会场。紧接着,老太太、老汉、大姑娘、小媳妇也都秩序井然地入场。最后是真枪实弹,身着便衣的青壮年男子,喊着“一、二、三、四”的口令,齐步进入会场。

演员们被训练有素的民众们所感染,激情满怀。演出《顺民》一剧的时候,剧中的老汉被日军杀害,台下一片哭声。在《放下你的鞭子》一幕中,当演到父亲扬起鞭子要抽打因悲切而唱不下的女儿时,有人情不自禁地跳上台去,愤怒高喊:“放下你的鞭子,不许打人!”全场顿时响起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一个老婆婆对剧团演员说:“鬼子不叫咱过,咱能叫他过吗?鬼子不叫咱们活,咱能叫他活吗?咱们拼命的时候到了,咱们拼老命啊!”“剧刚演完一半,天下起雨来,继而是风雨交加,观众还是不散。接着,又是一阵热烈的欢呼:‘光明话剧团是我们的导师!’‘武装保卫家乡!’‘武装保卫河南!’‘把敌人赶出中国去!’像一阵霹雳,震破这阴沉的夜色,土岗、树林都起了回响。”

告别西华,剧团向淮阳、沈丘、汝南、项城一线前进。在这段时间里,剧团在演出救亡剧目的同时,还帮助和辅导当地抗日青年演戏,注意做上层人士和军队的统战工作,发动地方武装,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在地方发展党员,帮助一些地区及时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散播革命的种子。

1938年秋,剧团到达豫南遂平。在县城组织了几场专场演出后,剧团上了县城西南40里的嵖岈山。嵖岈山山峦起伏,林深树密,地形复杂,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在嵖岈山,剧团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准备日军占领后开展游击战争。他们发动和组织群众,团结争取各方的武装力量,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10月信阳沦陷后,剧团来到豫南重镇汝南县城。当时的汝南是上蔡、平舆、新蔡、正阳等县的中心,市场繁华,教育发达,社会名流较多,正是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较为理想的地方。团长林亮是当地人,社会上上层关系不少,为剧团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林亮与当地党组织商定,“光明话剧团”以民间团体的名义参加到以戴民权为司令的豫南游击队去,目的是争取这个国民党的地方杂牌军队同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合作抗日。因林亮另有任务暂时离开剧团,由李游继任团长带队前往。

在戴民权部队中生活和工作,处境十分险恶。但由于团员们的艰苦努力,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剧团在新蔡、正阳、息县之间的汝南埠、包信集、长陵集一带到处搭台演戏,观众除戴部的军官和士兵外,场地四周,还常常挤满被锣鼓声引来的群众。剧团就借这个机会,教唱抗日歌曲,发表宣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演说,还领着战士和群众喊口号,争取了部分战士对剧团抗日工作的同情和支持。没过多久,戴民权就宣布将剧团改编,要求加入他们的宣传队,剥夺了光明话剧团自身的独立性。

12月下旬,剧团的团员们利用各种借口,陆续越岗过哨,离开了戴民权部。受爱国热情感染的士兵,既没有鸣枪,也没有追赶。两天后剧团回到汝南县城。这时,又有不少地方相继沦陷。豫南形势更趋紧张。党支部书记李野赶赴竹沟,向中共河南省委领导汇报工作,同时请示剧团以后的行动计划。省委指示:李先念同志已经从延安来了,过了新年马上就要带领大批干部到豫鄂边开辟抗日根据地,你们马上都回竹沟,准备随李先念同志一起去开展工作。

根据省委的指示,剧团在竹沟欢度了1939年元旦之后,多数团员随李先念开赴豫鄂前线,另一部分留竹沟工作或奔赴延安学习。(供稿: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