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严艳(市军休一所纪检委员)
曹鼎新:党的农民宣传家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在杞县革命历史上,有一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人曹鼎新,他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做群众工作,被称为党的农民宣传家。
1887年农历五月初五,曹鼎新出生在河南省杞县傅集西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家贫失学,成年后以卖馍为生。辛亥革命后,作为杞县南部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的傅集,在西门里改庙院办起了新学堂,招收了一批有志青年。曹鼎新由大街叫卖改为为学堂的师生们供馍,同时也有了较多的机会接触教职员工和学生。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极为赞赏。直到后来他参加革命,从事宣传发动工作时,还常用这些口号来激励穷苦的农民。
1926年2月,在河南省农运负责人萧人鹄和中共杞县特支书记张海峰的帮助下,曹鼎新迅速从要求“耕者有其田”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转变成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曹鼎新政治方向更加明确,做革命工作更加积极、勤奋。他常用朴实的阶级感情去教育、感化别人,家属也成了他宣传教育的对象,为以后全家投身革命打下了基础。他还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动员农协会员积极改造成为红枪会,并在红枪会中发展党组织,为把红枪会改造成党领导下的农民自卫武装作出了贡献。为了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曹鼎新非常注意自身革命理论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常利用和张海峰等党员知识分子接触的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如何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进一步锤炼了这一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人,到1926年冬,曹鼎新已经成了一位“很好的农民宣传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曹鼎新就是这样一位能够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共产党员。1927年初,曹鼎新等人在党组织的护送下,从上海出发辗转来到苏联学习。曹鼎新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迅速投入了紧张而艰苦的学习生活。为了熟练掌握军事术语和新鲜词汇,曹鼎新常常像小学生背乘法口诀一样,见缝插针,有空就念,有空就背,整日里口中念念有词,唠唠道道,有时竟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顽强的学习,曹鼎新逐步掌握了科学的军事理论,成了一位训练有素的革命军事人员。这期间,他还参加了校方组织的中国留学生游览活动,参观了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村——集体农庄,看到了机械化生产的规模,认定了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这更增强了他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
1927年底,他以优秀的学业成绩结束了留苏的学习的生活,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征途,开始了更加艰苦的革命征程。当时,正是河南省委急需暴动的组织和指挥者的时候,曹鼎新顾不上回家看望妻儿老小,就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到了中共郑州市委投入了新的工作,并以省委“特别训练员”的身份来到郑荥密地区,协助特支书记李平一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他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只身来到密县刘堂村,以张伯超(中共党员)家的“长工”为公开身份,秘密开展工作。
曹鼎新是省委作为军事训练员派来的,他除了出色的完成了军事训练工作外,还发挥了他“农民宣传家”的作用,十分注意群众工作。他经常深入群众中间,讲解国内外的革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提高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政治觉悟。他常说群众的思想教育要比军事训练重要得多。在刘堂张木旺家,他经常召集积极分子开会,讲中国农民的苦难,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他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现在我们要发展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照着列宁指示的道路前进。”在这次暴动中,曹鼎新把钢枪让给了别人,自己拿着一把大刀,不但指挥若定,而且冲锋在前,展现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929年春,为恢复豫中党组织,曹鼎新受省委指派来到许昌。4月,中共许昌特支成立,曹任特支书记,负责附近6个县的党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曹鼎新装扮成从豫东灾区出来逃荒的农民,领着父母妻儿,以做零活、打短工为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他先在许昌县西北12里处的刘铁庄住下,在刘殿元(和曹在苏联学习时的同学)家的后院搭了个庵子安顿下来,整日四处奔波,寻找地下党员,恢复党的组织。他所到之处,总是先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然后非常审慎地与地下党员接触。
曹鼎新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很重视党的宣传工作,他以能言善辩的口才,善于绘画书写的技能,向群众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生动鲜明,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被誉为“党的农民宣传家”。1931年2月,曹鼎新任中共郑州市委委员,为市委主要负责人之一,其家属也随迁郑州。妻子徐出花,虽不识字,但思想敏锐,机智勇敢,在曹鼎新的影响和帮助下,很快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参加了中共党的组织,成为了中共党员。她经常利用妇女自身的便利条件,传递党的情报,掩护党的机关和革命同志,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为了曹鼎新得力的助手。儿子曹凌彪,当时虽只有十三、四岁,但在父母亲的熏陶和教育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父亲的指引下,学会了贴标语的巧妙办法。
在工作中,曹鼎新注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维护群众纪律和保密纪律。1931年6月,为了恢复密县中共党的组织,开辟农村工作,曹鼎新来到密县刘堂村,与地下党员取得联系,了解密县地下党情况,并立即召开党员会议。在会上,曹鼎新指出,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要创造条件,利用有利的统战关系,争取斗争的合法化,在进行合法斗争中壮大党的组织;并特别强调,要重视党和群众的关系,加强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在曹鼎新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快成立了中共刘堂党支部,张德林任支部书记,共有党员十几名。为了躲避敌人耳目,曹鼎新常常昼伏夜出,党的会议也常常要在地里召开。经过一段艰苦谨慎的工作,在刘堂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密切配合下,一批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得到了恢复,同时也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先后在柳沟、阎家岗建立了两个党支部,在刘堂建立了区委会,为密县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32年,因叛徒出卖,曹鼎新不幸被捕,壮烈牺性。曹鼎新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奉献的一生,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农民出身的优秀党员。1949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曹鼎新烈士的遗骨迁葬杞县。1965年,在杞县傅集烈士陵园,树立起“人民功臣曹鼎新”纪念碑,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党的农民宣传家”。(供稿:中共杞县县委党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