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德:用执念塑造了一生的荣光
2021-04-09 10:40 来源: 开封廉政网

宣讲员:王辉市纪委监委机关

张振德:用执念塑造了一生的荣光

-----根据繁塔街道禹南社区抗战老兵张振德口述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占领了我们村,日本鬼子让我用那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汽油桶给他们烧水洗澡,我心想,作为一名中国人,怎么能够伺候小日本鬼子呢,于是晚上7、8点的时候我偷偷回家,中国人要活的有骨气”。这是抗战老兵张振德的一番动人的话。

张振德,男,汉族,1926年4月出生。河北饶县人。1945年参加第四野战军45军133师399团一营一连,1953年转业到开封地委,1990年从烟草局离休。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先后获得中国人民抗日解放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为了民族振兴弃家从戎

张振德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在天津打工当学徒,作为守在身边唯一的儿子,满腔热血一心参军的他却因母亲的阻拦未能如愿。1945年3月,年老多病的母亲刚刚过世三天,年仅19岁的张振德在坟前拜别母亲,依然穿上军装参加了革命。他把青春岁月献给了东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辗转江南参加解放战争,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抗日战争战东北,解放战争下江南”。参加革命后,张振德经过申请加入了八路军,被安排在第四野战军45军133师399团一营一连,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游击工作,找准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5年时间里,张振德跑过多少个地方、参加多少次战斗、受过多少回伤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他只知道那个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打跑小日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见证日军暴行意志坚定

张振德亲眼看到过日军的暴行,那时候的他还没有参军,血腥场面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依然历历在目。在那个年代,日本鬼子大扫荡是经常的事情,张振德所居住的村庄及附近的村庄都被日军占领了,当时村里有两个日军驻扎地,一个是用老百姓家中的砖瓦建造的炮楼,主要供日军居住;另一个是汉奸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警察所。日军经常去村里面抢老百姓家的鸡、鸭、鹅和粮食,不给的话轻则挨打,重的话就要丢掉性命,用句张振德的话讲“当时暗无天日,看不到一点生活的希望”。日军经常开着汽车和骑着摩托车在村里耀武扬威,并不时有坦克经过,于是村里就自发的挖了很多的深沟,阻止日军经过和飞机大炮的袭击,张振德提起这些事,自豪满满地说:我们都是晚上参与挖沟,那个时候浑身都是劲。这也为张振德日后立下决心参加革命埋下了信念的种子。

亲历日军投降振奋人心

张振德的老家在河北省饶阳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县城被日军占领,共产党的军队都在县城附近三四公里的村庄驻扎,遍地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为刚参军不久的新战士,张振德一心想着日本鬼子早日撤离,在完成好部队首长交付的战斗任务同时,张振德每天研究日军撤离的情况,对于那个时候的张振德来讲,每天都是兴奋的,每天也是充满希望的。随着抗日战争不断占据主动,日军也全部撤离了县城,张振德又随着部队一直向北追赶日军,直至天津、北平(北京)、热河(承德)、松原。那个时候,张振德才知道中国有个万里长城,第一次感受到长城的伟岸和雄壮,也第一次感受到保护家园的历史意义。

参加解放战争倍感自豪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利用自己强大的军队优势迅速占领了全国的主要城市,撕毁伪装面具的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得不退居农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开展斗争。张振德也积极的成为了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员,参加多次战役。在东北省北票(北票古称“川州”,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位于朝阳市的东北部,大凌河中游。东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毗邻,南与锦州市义县、凌海市相邻,西、西南与朝阳市区、朝阳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奈曼旗交界。)战役中张振德负伤,经过简单包扎后,在没有担架的情况下,张振德被一名老乡强行用毛驴运到了后方。到后方后,一心战斗的张振德硬是拖着受伤的身体,一瘸一拐的再次跑到前线参加战斗,直至那场战役完全胜利。“那个时候不是我一个这样,全体参加战斗的战士都是奋不顾身,随时做好了战斗牺牲的准备”,张振德双目凝神的说。       

成为共产党员终身荣光

党的指令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向哪里。这是此次采访结束时,张振德说的最为铿锵的一句话。96岁高龄的张振德一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战役,更不知道受过多少次伤,但他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他一辈子引以为豪,永不退色的荣光。

截止目前,禹南社区党员每个月党费交纳登记的名册中,“张振德”三个字依然在列!(供稿:禹王台区繁塔街道纪工委 张曦光 刘庆亮)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