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的读书观
2019-12-23 10:22 来源:

刘再复,1941年10月出生于福建南安码头镇,中国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文学家、红学家、自由主义者。著有《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莫言了不起》等上百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他爱读书,读书多,在读书方面有自己的读书观,概括起来就四个字:“读多”和“读通”。

所谓“读多”,就是广泛性的阅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其他人文领域,如果想要取得成功,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优秀的人文成就,都是建立在广泛阅读之上的。

刘再复说:“我阅读的确很广泛。靠自己买书,也靠海外大学的图书馆。除了图书馆,我一到香港就拼命买书,现在已有20多架书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本一本地读。写学术著作时,自然是围绕课题阅读,但大量时间是广泛阅读。”

所谓“读通”,用刘再复的说法,就是要穿透书本。由此可知,读通就是要把一本书读透,把它吃到肚子里并完全分解掉。的确,与其囫囵吞枣地读完一百本书,还不如静下心来把一本书琢磨透。由此看来,只强调泛读还不够,还要注意读通、读透的问题。刘再复认为:“(读书)虽然广泛,但还是要有所选择,有阅读重心。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有一些书,我一定要把它读通读透。从事专题研究时,有关的一切资料、史料、书籍都得阅读,不喜欢的也得读,选择性较少,但其中具有真知灼见的还是要读通。专业之外,我选择时间选择过的基本经典作为自己的护身符,经常阅读、重复阅读,一步一步把它读通,把它化作灵魂的一部分。读通了,真的受益无穷。”

“读多”和“读通”是刘再复的两个基本读书观,在这两个基本读书观的支撑下,刘再复在浩瀚的书海进行艰苦的跋涉,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汲取了大量人类人文经典的精华,因而在文化领域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那么,如果要问:读多和读通哪个重要呢?也就是说:泛读和精读哪方面更重要一些呢?刘再复认为,读通更重要:“我虽然酷爱读书,也广泛读书,但最终认定,读书最要紧的不是多,而是读通。”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读通了才能吸收、质疑和再创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是相信的。关键是读破、读通。积累多了,感悟也快,写作时东西南北全冒出泉水,很奇怪。有些作家,虽有名气,但作品干瘪,好像是硬挤出来的,硬榨出来的,缺少丰富感,缺少魅力,这恐怕就是平常阅读不够,读通的书籍太少。”

刘再复的读书观,对我们如何读书学习,启发良多,极有助益。(杞县纪委监委 朱广志)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