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徐有致 轻重有度
2019-12-13 17:10 来源:

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提到:“曲之疾徐,亦有一定之节。始唱稍缓,后唱稍促,此章法之疾徐也;闲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疾徐也。”在一出戏里,唱段安排先慢而后快,是编剧的传统手法,一件事选择快与慢,要因事而异。快与慢是两个相对而言的速度概念,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妙,关键要学会择事、择时,灵活变通,做到疾徐有致,轻重有度。

择事很重要。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事情,尤其是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有的人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人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人重始轻终、虎头蛇尾;有的人重易轻难、挑肥捡廋。还有的人采取短视行为,急于求成,只注重开花早结果快的工作,却忽视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分不出轻重缓急,只会使个人陷入困境,让工作走入被动,延误发展机遇,使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遭受损失。

热播电视剧《外交风云》在提到中国援助坦桑尼亚修建坦赞铁路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初步勘察阶段,当中国援建团提出舍近求远的方案时,得到外国专家的质疑。“你们考虑过雨季和旱季的变化吗?考虑过大裂谷特殊的地质结构吗?考虑过在淤泥的地基上建桥若干年后会造成沉陷吗?考虑过在山体风化的地方打隧道会发生坍塌和导致大面积泥石流吗?”中国专家的一连串反问让对方哑口无言。最终,中国援建团的设计方案得到双方认可。

中国的设计方案和外国相比,确实工期长、投入大、建得慢,如果只考虑速度,不顾及质量,只能成为花拳绣腿式的样子工程而速成速朽,如何经得住历史和自然的考验。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而是关乎中坦友谊、造福坦赞人民的幸福路,认识到它的重要,才会理解中国援建团在修建之初为何下如此大的功夫进行勘察。

择时很关键。一事当前,将事情做成功,达到成效最大化是目的,这就需要把握好时机,考虑到多种因素,该快时加快,宜慢时放慢,做到张弛有度。快不是俗话说的“萝卜快了不洗泥”,慢也不是做做样子的“磨洋工”,而是根据事情的性质、发展程度、预计后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长勺之战中,曹刿利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将彼竭我盈之时作为反攻时机,把辙乱旗靡之时作为追击开始时机,最终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击退了强大的齐军,成为历史上弱军战胜强军战役中的经典,正是抓住了最适宜的时机。

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必须瞅准时机,紧抓机遇,顺势而为。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往往出于政绩观的偏差,不是染上“急性病”,就是犯下“迟钝症”,在左一阵子右一阵子的摇摆折腾中贻误掉大好发展机遇。

欲速则不达,急躁冒进是遇事的大忌。1947年,针对当时土改工作中出现的急性病现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曾用“馍馍熟了再揭锅”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大家克服急躁情绪。催人奋进多快多干的初衷是好的,但不顾客观条件的抢时间、赶进度、铺摊子,一味求大求快,忽视求稳求准;只想着尽快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忽略了所作所为“对不对”的问题,只考虑速度效率,不顾及质量效益,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推倒重来。

古语云:“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慢也要分清原因,为追求工作的精益求精而主动放慢固然可取,而能力不足导致钝刀砍柴、费时费力,这样的慢就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本领。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对于那些“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落而不实的慢作为、不作为现象,要出重拳、下硬手,敢于开刀亮剑,让想干事的人更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更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更有地位,形成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干事氛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就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付出雷厉风行、扎扎实实的行动,做到关系国家利益的立刻办,涉及百姓疾苦的及时办,事关千秋后代的慎重办。只有稳扎稳打、疾徐有致,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蹄疾步稳、行稳致远,积小胜为大成。(开封市尉氏县纪委监委  石顺江)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