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外诸说右上》中有一段记载,晋文公向大臣狐偃问计如何才能赢得国民拥戴,使士兵愿意为国出征,他连续陈述了自己的几大功绩,“即使杀一头牛也要普遍分给国人,一年织成的布都给士兵穿,这样爱民如子,足以使民众为国出战了吧?”狐偃说:“不行,只有做到赏罚分明,刑罚不避亲贵才能让他们出战。”第二天,晋文公在圃陆围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按军法论处。结果迟到的人是文公平时喜爱的臣子颠颉,晋文公虽然很是犯愁,但最终还是挥泪腰斩了颠颉,并拿他巡视国民,晋军因此士气大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一举而八有功”。
原著后半篇对晋文公腰斩颠颉这一案例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释,大意为:痈疽(毒疮)的疼痛,要用半寸长的石针刺入骨髓,才能解决心里的烦苦,治理国家也是这样,作乱的奸臣,一定是握有权势的人,握有权势的人,一定是君主亲近宠信的人。只有经过苦痛才能平安,要想治理好国家,要听信圣人智士的话镇压作乱的奸臣。“砥石刺骨,弹痈除病”,切实展现出古人治理国家,正风肃纪,铲除内部腐败的决心,虽然过程经历蜕变的阵痛,换来的却是民众拥戴,国力富强,这一案例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8年7月,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公布了14个省区巡视反馈情况,对各被巡视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和腐败案件,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生态不断好转的情况进行了肯定,但也在巡视报告中指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不够浓厚,存在好人主义,追责问责不到位”“一些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原则不够,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不够严格”“软问责多、硬问责少”“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制度不严格,扫黑除恶不够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不能痛下砥石,养痈遗患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拔除痈疽,惩治腐败,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如果只治标不治本,瞻前顾后,做“老好人”,终将病入膏肓,养成大患;正风肃纪,要敢于直面痛楚,深挖病根儿,必须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持续纠治“四风”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只有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树牢“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加强“政治体检”,经常“集中会诊”,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用好问责“砥石”,让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感受到监督常在、震慑常在,才能真正做到“痈去病除”。(龙亭区纪委监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