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的刘瑑
2019-08-21 10:30 来源:

刘瑑,字子全(797年---859年),河南省尉氏县刘相村人,唐代开成进士。因其才华横溢,大公无私,深得朝廷的重用。

刘瑑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刘仁轨,系大唐名相,四朝元老;其祖父刘藩,曾任河东节度使和虞部员外郎。刘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饱读私学,才思敏捷,文笔犀利,出口成章。开成初年进士擢第,为翰林院学士,就边疆少数民族和治理国家之计上书朝廷,深得武宗李炎赏识,被封为判官,迁左拾遗,对其广开言路。宣宗即位,他针对武宗李炎崇信道教,拆毁佛寺,驱散僧人之积弊,直言敢谏,奏请朝廷罢免误国害民江湖方士,尊崇佛教,忠言被皇上采纳。其时朝廷刚收复河湟(今青海东部)一带疆土,边境战事紧张,翰林院学士纷纷赴边疆效命,仅剩刘瑑一人当差,一天要替朝廷起草100多份诏书。他殚精竭虑,秉烛达旦,独当一面。宣宗将他招至御前,令其连夜起草《喻天下制》。他伏案凝思,奋笔疾书:“自昔皇王之有国也,何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于大宁……”寥寥数语,就将“以文守业,以武卫国,只有这两项齐备,国家才能安宁”的治国之策论述精辟。及至天明,呈与圣上,宣宗大加赞赏,当面赐他金紫衣。刘瑑以精华文章名世,以自律无私立世,其后累迁尚书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转任刑部侍郎。他精于法律,曾选“大中之治”以前二百四十四年制敕可行用者二千八百六十五条,分为六百四十六门,议其轻重,别成一家法书,号《大中统类》,奏行用之。

刘瑑由河南尹调任宣武军节度使,宣武军首领在军中大摆筵席,以酒肉相待,跳舞作乐,取悦于新任上司。目睹此纷乱局面,刘瑑制止曰:“岂能在军中胡乱取乐。”他下令调取壮士千名,身披铠甲,手执矛盾,相互间演练攻防技能,每日操练不止,自己带着官吏士绅亲临训练场观摩。在刘瑑治下,境内百姓夜不闭户,安居乐业。

刘瑑为官清廉,从不以衣貌取人,以贵贱远近用人。崔慎由常以宰相自居,上奏疏请旨朝廷在用人时加以甄别门第品类,刘瑑敢于以下犯上,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的面质问崔慎由:“王夷甫相时,晋崇尚浮夸虚冒,以人的门第品类来任用官员,终致晋朝沦为夷族。今朝不循门第品类而任人唯贤,实使百官各称其职,而先朝以门第品类用人,也未知其把国家治理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当场质问得崔慎由无言以对,加之在立太子问题上宣宗对崔慎由不满,颁旨罢其宰相之职,加封刘瑑为工部尚书郎。

刘瑑积劳成疾,大病缠身,卧床不起,在病榻上仍亲自动手书陈政事。大中十三年(859年),刘瑑病逝,享年62岁。宣宗感念其生前功德,赠尚书左仆射。(尉氏县纪委监委 睢建民)

责任编辑:   开封廉政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