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让(1643---1710年),字益庵、伯逊,河南省尉氏县小陈乡靳老村人,与明代刑部尚书靳於中同宗同祖。他天资聪慧,咏诗读经,过目不忘,尤其擅写文章,15岁即为邑庠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靳让经廷对赐进士。他为官忠心效国,勤勉政务,廉洁自律,体恤百姓。为人克己修身,尊宗敬祖,教化子孙,孝可称完人。
公元1687年,靳让出任宣平令(今浙江丽水),当地遭遇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农业凋敝,百姓苦不堪言。邻邦各县衙门,相互观望,均依照旧制行事。唯独靳让竭力上奏,为民请命,请求蠲免百姓赋税。巡抚张鹏翮感念靳让恤民,称其为贤令。
公元1695年,靳让补官汾西(今山西汾西),上任即清查编审名册,核实官吏、兵丁员额,杜绝虚名冒领者,并罢免杂役里差,减少官府开支。靳让任职的第二年,汾西遭遇大旱灾,饥民遍野,他不等上报,擅自停征皇粮,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圣驾北征,山西所属各地按例行供应,靳让体恤民众财物力竭,对百姓从不横征暴敛,计费酌取均记录在册,用项一清二楚。当时各县民众因不堪负重曾发生骚乱,唯独汾西平安无事。圣祖谕曰:“朕御极四十年,惟冀天下黎庶尽获安全,边疆无事。如靳让所言,必令家给人足,无一人冻馁,此非朕所可必者,恐其不过徒为大言。”靳让深得皇上信任,有人欲以重金贿赂,乞求他为其荐言,靳让不为所动,慨然道:“我绝不以粥之本而谋利也。”
长期在地方任职的靳让,深知百姓疾苦,自缮三疏,奏于朝廷:“一言察吏安民,实行教养。二言礼部解册、解卷之费宜革。三言沿边同知宜简用。”康熙帝准奏后二疏,将靳让左迁任通州(今北京通县)太守。靳让布衣廋马,披星戴月前去赴任,当地的皇庄、旗庄飞扬跋扈,肆意害民,压根不把他这个布衣羸马之官放在眼里。靳让不畏权势,禁私钱并追究铺家,断其私铸。奸商藉权贵之势,欺行霸市,谋专卖麦豆及设姜肆牟利,托关系请靳让网开一面,靳让严词曰:“吾不能因媚上而贻害地方也。”概绳之以法,绝不纵容姑息。
康熙皇帝召会九卿保举学差,当众曰:“朕保举一人,靳让可为粤使也。”亲授其提督广西学政,赐御书一幅。粤西自古为岭南蛮夷之地,文化教育落后。靳让赴任后,重视教育,倡立学业,文武生童均皆自奋,逐渐形成风气。靳让转任浙江,当地不乏文人名士,文风虽较粤而强,却弊端甚多。他革除弊端,不收贿赂,不受请托,选拔课士,先考察道德品行,而后观其文艺才气,择优录取,众皆对靳让翁然悦服。康熙帝南巡至苏州,龙颜大悦,召见靳让曰:“卿可谓不负朕之所举也,朕将以巡抚委卿。”康熙帝亲赐靳让玻璃盘一对,绿石砚一方,御墨一匣,羔羊两只,各类食物11种。康熙帝圣驾杭州,再赐靳让御书一联。靳让恳请御书匾额以荣母寿,康熙帝随赐“天麻堂”三字,复又赐“萱庭春水”四字,亲笔御书唐诗金扇一柄。康熙帝驾归苏州,仍感念靳让忠君勤政,再赐他皇舆(即车辆)一部,松花石砚一方。
公元1689年,靳让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他归乡奔丧,所需资费,均由朋友处借贷而来,事后如数归还,概不拖欠。其后,母亲患病,他不俟命下而归,侍奉病榻之侧,煎药膳饮,日夜不离,一年有余。老母告终,靳让从礼不从俗,治丧不请僧道,设灵堂祭奠不计七开,吊丧不挂旛、不动乐,发丧不请路祭,丧事一切从简,提倡厚养薄葬。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靳让溘然长逝,享年67岁。(尉氏县纪委监委 睢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