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爱民的王曰温
来源:开封廉政网 2019-07-18 09:44

王曰温(公元1645—1686年),字子厚,号绿野,河南省尉氏县蔡庄镇舍茶岗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11岁补博士弟子员,被称为神童。1667年,22岁的王曰温荣登康熙丁未进士,其父王鸣球曾中甲辰(公元1664年)进士,因康熙帝玄烨年幼,当年未行殿试,迟延了3年,让王家父子进士同殿对策,当时被传为美谈,亦成为历史奇闻。

王曰温初任弘文院庶吉士,两年后升任兵科给事中,直接掌印辅助康熙帝处理兵机奏章,稽查兵部、太仆寺、銮仪卫之违误,担负建言进谏之责。王曰温上任伊始,康熙帝颁旨甄别督抚,并未涉及提镇(总督),而提镇大权独揽,长期坐镇一方,更容易徇私舞弊。文武百官奉召对策于金銮殿,朝臣中多有了解内情者,明知圣谕顾此失彼,大都明哲保身,一味地逢迎皇上圣明。唯独王曰温不惧怕冲撞皇上,更不怕得罪封疆大吏,他当庭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奏本:“提镇为封疆大吏,权无异优于督抚,今有历任七八年或十余年者,果人人称职乎?请一体甄别,以肃军纪。”王曰温一语既出,朝堂皆惊,文武大臣面面相觑,暗自为他捏一把汗。岂料,康熙帝龙颜大悦,表态说:“甚称皇意。”当庭颁旨,嘉奖王曰温。

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坐镇三藩,裂土为王,蠢蠢欲动。朝廷意欲削藩,却尾大不掉。于是,康熙帝召会台及其中书省诸臣,商讨进剿三藩计策,王曰温依据自身在兵科所掌握的军情,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吴三桂坐镇昆明,耿精忠割据福建,一旦起兵谋反,二人联合造势,朝廷当集中兵力进剿。而尚可喜经营广州,韬光养晦,暂无异动迹象,朝廷应加以安抚,阻其与吴三桂、耿精忠联手。王曰温奏折所述方略与对策,有理有利有节,深得康熙帝赞赏,御笔亲加校定录为第一。康熙帝下诏调兵遣将,平息了三藩之乱,让国家进入了大治的太平盛世阶段。

王曰温是有名的孝子贤孙,长期离家在京为官,因思念祖父心切,多次上疏请旨归乡省亲,被恩准后,千里赶奔故里,每日侍奉太翁,享得片刻祖孙浓情。假满旋即赴京,上朝呼名启奏,康熙帝曰:“卿是河南人,朕知之久矣。”免去引见礼节,补王曰温为户科掌印给事中。从兵科到户科,虽然奉职的环境变了,而王曰温清廉勤政的责任心始终如一,但凡遇有重大事项,召集公卿共同商议,对于有利国家和百姓之事,力主奏请朝廷速办,发现弊端,不惜为民请命,毫无曲意逢迎之言。其忠君爱国的坦荡襟怀,深得康熙帝信任,视为股肱之臣,诰封王曰温母亲为恭人。

公元1682年5月,鉴于运河是维系南北直通京畿的运输生命线,其下游黄河屡次泛滥,夺泗(水)入淮(河),淤积阻塞运河粮道,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康熙帝下诏,特遣公廉大臣王曰温勘察运河,并在朝堂三次召见他,亲自嘱托河工事宜。王曰温受皇命头顶烈日,亲赴运河大堤实地察验,每日风雨无阻,从不懈怠,北至唐宋山,南到扬州,西踏萧砀,东临海口,足迹跋涉1500余公里,亲力亲为,比尺较寸绘图,督促沿途州县组织民工,浚通河道,保持漕运畅通无阻。

刚正不阿的王曰温在朝中奉职14载,曾主持科举考试会试之礼闱、晋升鸿胪寺少卿、担任左右通参议、一至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等职务,位高权重,两侍经筵,设御桌讲官案,两掌登闻鼓,检查监督职权涉及军国要务、高官怙恶、大贪大腐。他上疏数十本奏章,皆以国计民生为重。他身兼掌印谏官,涉及纠察弹劾人事,从不避讳达官显贵,敢于声震言路,条条切中时弊,令满朝文武肃然起敬。王曰温著有《赐宴纪事》、《兵垣奏议》、《南行纪事》、《东行纪事》等名作。

公元1686年冬,王曰温终日为国事操劳奔波,积劳成疾,在外出巡查返京途中,因旧病复发,病逝于大运河山东临清段漕运船上,终年41岁。

王曰温英年早逝,同僚闻之无不惋惜落泪。康熙帝念及生前功绩,封其为“中宪大夫”。睢州籍进士、工部尚书汤斌为王曰温撰写墓志,状元、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亲笔为其立传。(尉氏县纪委监委 睢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