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住房”梦
来源:开封廉政网 2019-10-15 15:0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父亲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经历过解放前的战乱、灾荒,目睹了建国初新中国的一穷二白,更体验到了当家做主的新生活。也许由于父亲年轻时打过长工,逃过荒,做过苦力,烧过窑,常年居无定所,因此,说起70年来的变化,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说的最多的还是对房子的憧憬。

那些年,父亲在外奔波,母亲一人在家拉扯我们兄弟四人,生活异常艰难。逢到连日阴雨,最让母亲发愁,屋外大雨,屋里小雨,盆盆罐罐放一地接雨水,更让人苦恼的是,漏雨后土坯墙上流下来的泥水会不知不觉将衣被弄湿,甚至发霉。提到这些,父亲总会念叨:“啥时能住上‘砖半草缮’的房子就中了!”父亲说的“砖半草缮”,是一种房顶用稻草修缮、外墙用砖,里面还是土坯的房子。在当时,谁家有这样的房子,家境一定不错,给孩子说媒娶媳妇,这是最说得出口的资本。

60年代末,我家终于盖起了这样的新房子,虽然只有两间,也足以让一家人感到无比温暖。但是,房顶的稻草需要每年更换,不然还是漏雨,再加上我们弟兄多,一大家子住在两间房里,显得有些狭小逼仄。

那次,父亲回家后,同母亲商量道:“咱们的房子还得盖呀!要是能住上亮堂的大瓦房就中了!”母亲一听也说道:“是呀!还有这几个娃,一天比一天大了,这两间房不够住啊!”为了攒钱盖房子,父母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当时,父亲凭着一手烧窑技术,成了西安铁路局建筑段上的一名工人,每个月的工资,留够自己用的,剩余全部寄回家中。为了盖新房,父亲运用自己的特长,烧制出漂亮的蓝砖,从集市上挑出上等的木料,还请来村里有名的泥工,半月时间,三间亮堂堂的大瓦房就建了起来。父亲望着这座新房子,咧着嘴巴直笑。

家庭联产承包后,村民们的生活都好了起来,村里的瓦房也多了起来。大哥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分给了新的宅基地,父亲又开始寻思“房子”的事情来。

有一天吃晚饭时,大哥向父亲提出要在新宅基地上盖房子。父亲一听说道:“我心里也正合计这个事儿哩!可凭我一个月五十五块八毛六的工资,咱再盖一座新房子可真有点难,你现在也不读书了,就把地种好吧!咱爷俩都下劲儿干,家里收入多了,房子很快就会盖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大哥改变了过去春种小麦、夏种玉米的传统种植方法,采取间作套种,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村民们纷纷效仿。不到三年,我家成了村里有名的“万元户”,父亲为大哥烧了三窑红砖,大哥买来了预制板,建起了村里第一座砖混结构的新楼房,楼上三间,楼下五间,堂屋地面还铺了地瓷砖。按照习俗,新楼房建成必须让父母先住,那天晚上,父亲躺在光滑的地瓷砖面上,身下只铺一层蛇皮袋子,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美滋滋地吸着旱烟,烟丝燃烧泛出的亮光在黑暗里一闪一闪的,像极了夜空中的星星,更好似父亲心中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进入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新楼房。每到收获季节,楼上的平台都成了村民们晾晒粮食的好场地,邻居们一边在楼上翻晒着粮食,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唠着嗑。父亲也早已退休在家,我们弟兄几人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大哥创业成功,在省城买下一百多平的大房子,三哥在另一个城市发展,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父母年迈,生活不便,弟兄几个提出在几个孩子家轮流住,父亲说道:“啥时候我们不能动弹了再跟着你们过,只要能挪得动就自己过,我一个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足够花了,你们做自己的事情。”就这样,父母守着老家的院子安享晚年,与村里一帮老年人不是坐在一起聊天,就是打开电视看戏,仅戏曲光盘,父亲就买了两抽屉!毕竟父母年事已高,后来就被我们弟兄几个接到身边,住上了城里的高楼,开始了城里的“高层”生活。

前一段带着父母回了一趟老家,看到村里宽阔的街道,整洁的街面,设施完备的健身广场,还有那不同风格的农家小别墅,父亲一个劲儿地感叹:“变化真大!过去做梦也想不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啊!”(尉氏县纪委监委 石顺江)

责任编辑 葛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