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2021|温县:让农村“小微权力”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
2022-01-27 15:33 来源: 本站


农村(社区)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最前线。基层党员干部作为行使公权力的“末梢神经”,群体数量多,管理难度大,监督时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可以说,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了群众的获得感,挥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危害性绝不比“大老虎”小。

去年以来,温县纪委监委从农村“小微权力”运行过程中易发多发的问题环节和关键人员入手,编印《温县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暨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工作手册》,通过搭建大数据监督平台、实行小额无现金支付、建立村情发布群等措施,推动监察职能在基层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强化监管,念好农村集体“三资”紧箍咒

“现在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及时在平台上公示公开,每一分钱花到哪里都能让群众明明白白。”张羌街道马庄村支部书记马保利说。

马保利口中的平台,是温县纪委监委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的小微权力监督管理平台(含桌面和手机APP),旨在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项目招投标、民主决策机制的监管,实现农村“小微权力”范围、过程、结果全公开公示让农村“三资”管理晒在阳光下。

“农村‘小微权力’管什么?谁来管?如何管?”温县小微权力监督管理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法:一方面,将农村建设规划、人事任用、社会保障等16项需要“四议两公开”的事项全部纳入平台的“权力清单”,明确办理程序、强化全程监管,实现了小微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从源头上遏制了“微腐败”的发生。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自下而上、环环紧扣的三级监督体系,农村监察工作联络站每周上报权力运行情况,乡镇监察室定期收集汇总数据信息、强化监督指导,县级联络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技术,及时下发问题台账,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共下发通报4期,发现解决问题91个,收缴到期资金1650万余元,处理13人,落实意见建议23项。

同时,该县纪委监委还选取11个集体“三资”或债权债务规模较大的村(社区)开展提级监督试点,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日常廉情监督、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等举措,实现监督多样化、长效化、精准化。

“以前村里签订的合同都不太严谨,特别是在承包地回收、续签时经常出现纠纷。现在县里规范了合同模版,让我们在土地租赁、工程发包时底气更足了。”黄河街道中张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四军说。

此外,温县纪委监委将规范合同管理作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的重要内容,协调司法部门出台耕地承包、建设用地租赁、房屋租赁、建设工程等合同模板,对签订运用情况开展检查,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合同纠纷和损失,防范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风险。

交易溯源,公务微信让小额支出有了本“明白账”

电子账单里,记载的消费准确无误;二维码里,显示的流水条次清晰。

当扫二维码这种常见的支付方式用于村级资金管理,“支出不用钱,报账不见钞”这一农村资金管理新格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农村“微腐败”现象发生的既简易又有效的新办法。

“办公室门坏了,买了个门锁扣;路过杂货店时,带了几把笤帚……以前为村里买这些,都是自己垫钱再打条报账。现在有了公务微信支出账户,不但省了很多麻烦,也去了担心别人误会的心病。”黄河街道张庄村报账员李宁说。

村级资金管理,历来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牛鼻子”,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公务微信的每一次支付,都是可追溯源头的财务流水。

温县纪委监委为解决农村小额支出不规范、不易监督等问题,结合县财政局,在全县实行小额支出无现金模式,对单笔小额支出1000元以下的零星花销、差旅费、劳务支出、异地采购等,采取“公务手机+微信+专用储值卡+备用金”的线上支付方式,让小额支出可查、可控、可溯源。

村务无现金支出,简化了支付流程,让监督有痕迹,最大限度降低了廉政风险。“微信电子账单里,那些看似陌生的ID,把每笔支付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武德镇宋庄村群众代表宋小阳说:“以前听说有的村报账员在垫资报账时报销自家用物品,现在实行无现金支付,再也不存在白条虚报的现象了。”

“无现金支付,对村干部来说是监督约束,也是一种保护。群众满意度提高了,对干部的信任度也提高了,我们也能放开手脚大胆做事。”温泉街道西南王村支部书记王小珍说。

全民参与,村情发布群提升群众监督治理成效

马上到年尾了,村里的收支情况很快就公布了!”“明年临街仓库的租金该提高了吧?……”临近年终,岳村街道方头村“村情发布群”里你一言、我一句,交流讨论异常活跃。

为解决农村基层事务管理信息不公开、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温县纪委监委聚焦农村“小微权力”监管,以推进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为契机,以社交信息智能化为依托,在全县262个村分别建立了云上“村情发布群”。

该县纪委监委出台了《关于建立“村情发布群”指导意见》,规范“村情发布群”的名称、成员构成、信息发布、日常管理,明确农村“三务”公开、集体“三资”管理、宅基地批划等16类群众关心的事项全面公布,要求乡镇包村干部、村“三委”干部及村级监察联络站工作人员实名入群,确保村情发布群“建得全、用得好、管得住”,不断提升群众监督的范围和质效。

“原来老百姓出行,不是两腿泥,就是两脚泥,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后,柏油路硬化了,老百姓出门非常方便……”从提出意见到落地见效仅3个月,张羌街道大渠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该县还将“村情发布群”成员提出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划分为“立行立改、限时办结、转交上报”等不同事项,制成清单动态管理,办结一条销号一条,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0多个群使用至今与建立之初形成鲜明对比:从质疑到相信、从寡言少语到活跃交流、从“不问村事”到“主动发声”,经过推广运行,“村情发布群”已成为该县群众“了解掌握、参与讨论、监督管理”农村大事小情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全县共有8.1万余名党员群众加入‘村情发布群’,累计发布信息、反馈情况2.5万余条。”温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情发布群”定期发声、交流、反馈,真正把农村大事小情晒在阳光下,实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的目的。(张 遥)

  • Copyright 2014-2017 www.jzjj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共焦作市纪委、焦作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79号
  • 豫ICP备09040060号-1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