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河南省淇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这里石灰岩林立,自古就有“种草草不长,栽树难乘凉”的说法。太行山一户人家依靠全家的力量,坚持35年,在山石峭立、少土漏水的荒山上种活了20万株侧柏。《七十年 我们的家》让我们走进太行山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家庭。
97岁的靳月英,在解放前是享誉太行山区的“支前女英雄”,她的丈夫是革命烈士,长眠在太行山脉。新中国成立后,靳月英作为村干部积极拥军,把自己的抚恤金和劳动收入几乎都捐给了部队。1984年,年过六旬的靳月英去北京参加双拥模范大会,看到外面那么多绿色,回到家乡望着光秃秃的太行山,她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一定要让太行山绿起来。
植树老人 靳月英:绿化荒山人人有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当时没有人相信这石头山能种活树,靳月英就一个人扛着镐头背着箩筐上山,没有水她就自己挑,没有钱买树苗就自己育苗。
靳月英的养女女婿 王肖六: 我看着她很辛苦,帮着她干,十来个人(成立)靳月英专业队。
靳月英带着家人和村民组成的造林队,开始和这不可能种活树的石头山较起劲来,一干就是三十几年。说起在太行山种树的难度,当年的林业技术员高玉中深有体会。
原淇县林业局技术员 现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高玉中:要想栽活一棵树,最少得浇十次水。没有十次水,这个树它都难以成活下来。像这个地方造林,它的难度,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是不可能成林的。
太行山是革命老区,一定要让太行绿起来。就是凭着这个信念,靳月英一家几代人,一年又一年劈开了8道山、19面坡,种下了20多万株树,曾经石头丛生的不毛之地终于成林。
靳月英的孙子 冯文清:我从小跟着奶奶上山植树,这河两边可好看了。我奶奶种这片树真不容易,摔了五六次在这(山顶)。
太行山是新中国成立后生态成就的一个缩影,靳月英一家人的事迹带动了全县的绿化行动。1994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太行山绿化工程项目,将营造林356万公顷。2000年,靳月英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已经97岁的靳月英老人还会经常到曾经种树的地方看一看。20万株侧柏,历经风雨茁壮成长,而让子孙后代继续绿化家乡,这就是97岁的靳月英最大的期望。
植树老人 靳月英:还搞林业,一辈一辈搞林。
一代人的精神感召着一代人,冯超是家里的第四代,他要继续太奶奶绿化荒山的事业。
靳月英的重孙 冯超:我现在是黄洞乡的一名基层干部,身上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任。我想沿着太奶奶栽下树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冯超工作的黄洞乡是个贫困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冯超的心里。他认为黄洞乡要脱贫就要把生态的文章做足,他带领村民到荒山种经济林,想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冯超遇到的困难一点也不比太奶奶当年小。
村民:基本没有多少活的。这个四十度的高温,我不能说一天到晚都过来浇树。
冯超心里焦急,太奶奶当年能种活的树怎么现在就种不活了呢?冯超想去太奶奶那里取取经。
靳月英重孙 冯超:他们现在就是怕投入精力,他嫌担水担的路远呢,不愿意上山不愿意浇,弄得我也没法儿啊。
植树老人 靳月英:水弄不上去啊,(山)高得很。把草割割,该修的(鱼鳞坑)把它修修,就能活了,你吃不了苦,你搞不成林业!
太奶奶的一番话给了冯超信心,没有恒心就栽不你成树,当年太奶奶是在70度的陡坡上种树,不知摔过多少次,从石缝里抠的土种树,从山崖下挑的水浇树,筷子细的树苗才能变成今天的参天大树。冯超决定,一方面,回去鼓励村民栽树讲究保水方法;一方面,去县城找领导,申请在山上修一些小型水利设施,来改变缺水的现状。冯超相信,在国家经济强大的今天,通过各种努力,太行山一定也能变成“金山银山”。
靳月英的重孙 冯超:只有山绿了,荒山才能变得有价值。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着绿水青山这个聚宝盆不怕脱不了贫。
如今,太行山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等我国一批造林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荒山变绿坡,为子孙万代留下绿水青山,让一方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祉。(央视记者 童盈 董海林 康振坤 淇县电视台)
上传|王春鹏